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归园田居 >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时间: 如英2 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内容。现在请欣赏小编带来的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

  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

  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

  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归园田居》的配乐录音,注意字音、节奏、感情。

  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解释重点字词,了解句子意思。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遮盖; 罗:罗列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村落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原指鸟笼,这里比喻仕途; 自然:指园田,又指天然本性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性格,天性本来就喜爱山林。

  误落在尘世的罗网中,已经有三十年了。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旧日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从前的水潭。

  我在南边的野地里开荒种地,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归田园。

  方圆十几亩的宅基地上,有茅草房八九间。

  榆树和柳树遮蔽了房后的屋檐,桃树和李树罗列在堂屋之前。

  远处的村落模糊不清,村落的袅袅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吠声从深巷中传来,鸡鸣声传自桑树的顶部。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在空寂的屋子里心境悠闲。

  我曾经长久地被囚禁在牢笼里面,现在才得以返回到大自然。

  四、诗题解读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 “归”字

  师:“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的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呢?

  明确:

  1、从何而归? 2、 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 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从题眼展开,通过思考上面的问题来解读这首诗歌。

  1.从何而归?

  提问: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要从何处归隐?

  尘网 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在这里比喻什么?

  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以“尘网”、“樊笼”来比喻?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误”字显出了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提问:我们可以从文中哪里找到作者选择归隐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既然作者“性本爱丘山”,他为何又要出仕?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提示: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个“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3.归向何处?

  提问:根据文意,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归向”在哪里? (归向园田)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守拙”?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

  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的压抑,没有自由可言,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一个“拙”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几分自嘲,有几分悲哀,确乎还有几分自慰!我们可以认为后文就是在围绕自己固守的“拙”字展开描绘的。(可结合陶渊明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所以,诗人选择“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场景?

  (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这是非常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这段描写具有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PPT: 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

  提问: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归隐后的情感的诗句和词语。

  明确:

  无尘染 有余闲 久 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

  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六、艺术特色

  1.用白描的手法。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2.情景交融。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3.比喻生动形象。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4.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诗中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是静景,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是动景,两者融合在一起,动静结合。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虽然是动景,但是只有幽静的环境才能听到,诗人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突出表现田园生活的宁静安谧。

  5.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七、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八、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九、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完成《赢在课堂》P97中的“拓展阅读”中的16、17题。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二

  一、设计意图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静恬淡的意境,二是联想思辨——诗人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

  二、媒体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融汇了常用的电教媒体——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及电视机的功能,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片于一体,通过大屏幕和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的诗朗诵,将全诗内容缓缓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师对作者及其当时的背景作以简单介绍后,再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诗文描写的情景相符的画面,师生共同欣赏全诗,为下一步把握全诗的意境、风格奠定基础。

  媒体的有效介入,使诗歌的声、形、意、像完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因为媒体的介入,使得反馈与调整更及时、更准确,从而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陶渊明的诗以其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愉悦的港湾。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是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

  2.教学过程

  (1)聆听诗歌配乐诵读

  要求:想象诗歌所绘之景。

  学生朗读以多媒体配乐。

  要求:模仿朗读,体会诗人的心境。

  (2)意境赏析——平静、朴素、自然

  [设疑一]

  读1—8句,引导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归园田居?

  [点拨]

  结合以前学过的《归去来兮词》及作者背景。

  [明确]

  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所以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于是便有了《归去来兮词》中“实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以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诗人的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和唾弃。

  [说明]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学习。”通过总结归隐的原因使学生学会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设疑二]

  提问1:读9-18句,了解归隐后诗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用语言描绘田园风光。

  [点拨]

  观看插图并结合对诗句的理解。

  [明确]

  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农田,八九间草屋坐落其间;屋后榆树郁郁葱葱、遮蔽后檐,屋前桃李争春、列满园前;住在这里,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然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啼;“我”的门庭内没有官场的案牍和应酬琐事;“我”在闲适的屋室中悠然自得。

  [说明]

  通过联想,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再现形象。随着形象在头脑中的复活,才会触动其情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进入角色,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问2: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清晰可见的“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房前屋后的那些能说出名字的树木。

  [明确]

  前四句写远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住宅周围有十余亩的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大,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面,环境是多么的幽雅美丽!“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都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提问3:学生讨论自学后6句诗有什么特点,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点拨]

  “暖暖”、“依依”的用法,末句中一“无”一“有”正是诗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跟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二“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为同一境界。

  [明确]

  对广阔的田园景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具有了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说明]

  这节景物的描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使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景物是作者抒发情思的媒介,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提问]

  联想思辨(结合《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说明]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

  [总结]

  本设计力求抓住诗的特点,突出重点,展开多角度的研讨,激发兴趣,发展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18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