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杂文 >

中国年度杂文

时间: 超财2 杂文

  中国年度杂文篇1:悟茶

  品一杯茗茶,留唇齿茶香,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不知从何时起,爸爸喜欢上了饮茶,他最爱喝的是金骏眉和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因为茶我和爸爸间发生了一件小事。

  记得一个周六的中午后,我收拾我家的“三味书屋”发现了一包茶,但是未加思索随手给它仍在了垃圾桶里。过了一会爸爸招呼我,我来到爸爸的茶桌前一看,被我扔掉的金骏眉正躺在哪里。我想这家伙我给爸爸精神食粮给扔了,爸爸居然还给捡了回来,坏事了罪证没有消灭掉!

  这回爸爸没有生气,还笑呵呵地说:“宝贝,来用你扔掉的茶教你沏茶。”爸爸一边演示一边说:“茶如人生啊,把茶扔了无所谓,给人生扔了是大事啊!”

  其实沏茶是个细活,容不得丝毫马虎,只有用心沏的茶才能品尝出其中的苦涩甘甜。准备好热水首先洗茶,其次沏茶,高提壶将热水注入茶壶后看到是上面徐徐升起的雾气,飘荡回绕,淡淡茶香从壶中冒出来,一股股香味沁人肺腑,离壶稍微远一些还会嗅到一种特别的香,说不清道不明。第二遍的茶颜色稍浓,味道稍重,浓香中带有一丝苦涩,苦涩中带有一丝香甜。第三遍,微苦香甜之味减少。四遍香甜味道越来越淡苦味加重,五遍之后的茶干脆无味。

  我沏完茶品完味,顷刻顿悟,茶如人生的意义。五遍茶恰如人生的五段时光啊!第一段时光和第一遍茶一样,香甜,寓意只有快乐,没有烦恼,无忧无虑,不知悲愁。第二段时光对应第二遍茶,大体上是快乐的,偶尔有小小的不悦和烦恼,但是无伤大雅。这两段时光成为两个名词——“童年”和“少年”第三遍茶对应的是人的青年时代,一个伟大的大有作为的年代。需要你刻苦、需要你努力、需要你拼搏和奋发向上时代。当然是苦多甜少。第四遍的茶是人的中年时期,像我父母一样,上有老下有小,承上启下,当然是辛苦心也苦。五遍茶是人生的老年时光,像我姥爷一样帕金森病,只要活着就好。“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真是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啊!自从沏茶那件事之后我渐渐的开始珍惜时光,珍惜生活,抓紧每一天。

  中国年度杂文篇2:以水为尺

  中国有句古语: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其意就是水润泽万物而不争,道德高尚者能承担大任!古往今来,中国人的主流观念是以德报怨!中国人的思维(意识)以当今的世界观念(经营理念)背道而驰、相去甚远!惊叹之余,皆曰:迂腐!反思:中华美德应有局限性,只适用于中国境内。而且对我们的“中华美德”也要“批评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自建国以来,我国对国际社会进行了无私的援助。64年间,受援国有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柬埔寨、埃及、巴基斯坦等110个国家或地区!援外资金(不包括人力、技术等)达上千余亿元(并未按2010年可比价格计算)人民币(粗略数据,难免有误)。中国人的无私有目共睹!

  1969年,中国(《人民日报》)声明: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维持到1979年,地方政府开始负债,至2013年6月,中国财政(中央及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负债105789亿元人民币!相对来说,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一万多亿美元。如果正负(资产、债务)相抵,我们泱泱大国还有多少家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为还清前苏联的贷款,全国人民艰苦奋斗、节衣缩食,勒紧裤带还外债!饿死多少人又有谁知?谁怜我心?1945年,前苏联我们的老大哥越过中苏边境协同中国军队抗击日军。战后(1945年经过八年抗战,在中国战场,中日战局胜负已定),前苏联在中国又捞到了多少好处?苏联老大哥,我们的朋友?!

  大爱无疆!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博大精深的爱!伟大的国际友谊,往事不堪回首!

  历史给我们上了一课!深刻的一课!

  中国年度杂文篇3:流泪的红蜡烛

  从上大学开始便离开了县城,开始独立的省城生活,结婚生子,离开省城,工作于滨城一晃十七八年了,回乡省亲少之甚少。前几年父亲患了老年痴呆症,渐渐地记忆模糊起来。这回我赶回老家去看他时,他坐在竹椅里,一下子廋了很多,目光呆滞,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可能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家事,不再谈孙子孙女,只是对着我诉苦,苦的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父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照顾他的母亲更是骨瘦如柴,仿佛木乃伊一般,患有糖尿病的她显得更加刚毅,俨然一看一尊瘦骨粼粼骨雕……

  母亲年轻时没有文化,是工厂一名翻砂工,一天翻砂10余吨,工余时间到东大岭採红薯,马铃薯,野菜卖给人家以维持家计,年过花甲的她视乎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支持我的学业,给与我学习工作的动力。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简单的梳洗之后,换了一件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戴羊刀;羊刀快,切白菜;白菜老,切红袄;红袄红,切板菱;板菱板,切黑碗;黑碗黑,切坟堆;坟堆臭,切腊肉;腊肉腊,切苦瓜;苦瓜苦,切老虎;老虎一翻眼,七个碟子八个碗。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辽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她的声音就像三月的和风,辽河的水流,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是丰腴的。辽河水汁浴我的家乡的五谷,汁浴着每一支歌谣。母亲没有文化却天资聪颖,一听就会。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往哪里猜?”

  母亲说:“往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语言的王国,小学,初中虽然不好学,不上进,却是凭着儿时的基础游刃有余。但是也有例外,初考时候,没有考上省重点。那个时代,父亲已经病退多年,工资多年不到位,哥哥将要成家,全靠母亲一人维持,捉襟见肘,尤实不想再拖累家里。但是母亲毅然决然地让我复读,再次攻考重点高中,我无语地流泪,于次年考中生重点。高考时同样事情有发生了,母亲又一次毅然决然让我复读,但是我看的出家里的压力和母亲的身体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承受了,我选择了一个劣一些大学。

  母亲让我明白道理,让我长大成长,我感谢母亲!望着母亲骨雕一样身材,无微不至对老年痴呆父亲的照顾,我流泪了。照顾父亲难道不也是我们做儿女的责任吗?

  望着父亲依偎母亲的身边,我越发感到母亲是蜡烛,一株流泪的红蜡烛。

  

3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