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杂文 >

政治杂文精选

时间: 超财2 杂文

  政治杂文精选篇1:“孤独”空巢老人之殇

  修水县64岁空巢老人陈春妹,因为女儿们个个成家在城市里工作,老人一个人在家里十分寂寞和孤独。听信邻居“法师”之言,妄图通过“法师”作法,驱走家中作祟“蛇精”,结果“自杀”在家里。

  看过整篇报道,让人唏嘘不已。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空巢老人自杀事件,陈春妹老人“自杀”案性质虽有不同,但从更深层次的诱因来看,又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导致空巢老人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孤独”。

  孤独可以说是空巢老人最显著的特点,而这些非正常死亡的空巢老人又大多是丧偶、离异的单独老人,显得就更加孤独,正如陈春妹老人,虽然老人在县城有2套门面房和3套商品房,总价值在200万元以上,仅是凭房租收入,就足于让老人过上富裕的生活,经济上是不存在困难的。但是老人的两个女儿都在外地生活,老人生前对于两个女婿的年龄、属相,老人总是百般挑剔,竭力要拆散女儿的婚姻。而从邻居们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老人想要拆散女儿婚姻,最根本的目的是希望女儿回到自己身边。这也导致了“法师”乘虚而入,谋财设置死亡陷阱,老人听信神棍胡言,白白葬送性命。

  回顾整个事件,我们真不能说老人的悲剧是某一方面造成的,从老人自身来看,妄图用迫使女儿女婿离婚的手段,使女儿回到身边,偏执的思想,造成了家庭成员间的不和,使得家庭成员间沟通渐少,亲情渐疏,导致更加孤单;从女儿女婿来看,为人子女,缺乏对老人的关心关怀,疏忽了老人的亲情需求;从“法师”来看,本是邻居,事发前也能做到与邻为善,甚至给予了这个空巢老人难有的温情,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却对老人以封建迷信相欺,甚至为钱财设置死亡陷阱,谋财害命;从当地主管部门来看,缺乏对空巢老人的关心帮助,缺乏对封建迷信的打击。正是这各方面的原因,才造成了这样的人间悲剧。

  目前,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加之大城市与小城市,城镇与乡村在经济、就业等环境差异,空巢老人的产生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要让空巢老人安享晚年需要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努力。家庭成员尽量同老人一起生活,减少空巢老人数量,实在无法一起生活的,也要抽出时间,特别是传统节日要回家看望老人,增加对老人的陪伴;社会组织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关爱空巢老人,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实行结对帮扶,让空巢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各地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对关怀空巢老人相关法规制定,保护空巢老人权益,建设针对老人的活动阵地,减轻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加大空巢老人特别是生活困哪空巢老人的扶助,增强空巢老人生活保障。

  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人之智慧放之世界,立于当下亦可通行。

  政治杂文精选篇2:说书大学生的丰满

  大学生这个名词,现今是空心的。

  这里所谓的空心不是说里面没有东西,我认为是泡沫状的物质太多,就像棉花一样,虽然看起来或是感觉是比较丰满的,但是你轻轻一捏就知道手感如何了。这就像你看到了一个非常大波的妹子,你眼里的形象可想而知,殊不知,由于天冷衣服厚的缘故,以及封皮的厚度,当你有机会亲自目睹的时候,你竟然大呼大叫了,原来是盼盼小面包。

  然而大学生的丰满与这个譬喻不是很恰当的,为什么不恰当?原理很简单。如今的大学生自以为很伟岸,身躯伟岸也罢,不是也罢,总之很伟岸就行了,总之他自己觉得很伟岸就行了。而这一种心理意识便是悲剧的根源,当然也不能完全怪他们,他们原本就只是人类的一角,而且大部分都太过年轻。

  除了年轻之外,他们的资本是什么?不是他父母的钱,也不是他子孙的福祉,这只是与他的无知有莫大的关系。所以,若是你愤激地想骂他,可别骂他的祖祖辈辈,也不要骂他的子子孙孙,当然,也不要骂他的享福妻子,最好暂且诅咒你自己吧,谁叫你多管闲事呢?或者,不要说任何人的不是,包括你,因为你的思想发达了,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对他们的奇耻大辱,你应该很清楚地明白,他们是多么希望并尽全力地希望你也同他们一样不甘堕落地成了庸人。这就是如今的中国大学生的丰满,得强调不是全部,只是大多数。什么扑克牌,什么麻将,什么游戏英雄联盟,什么电视连续剧,这些名冠全球的流行性名词比亲爹亲妈还要亲,更搞笑的是把孔子说成了苏格拉底,把莫泊桑当作了鲁迅的兄弟。女大学生呢,更丰满,往往惹得单身狗们垂涎三尺,很遗憾我也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单身狗,偶尔也吞了好几口口水。

  丰满还是会有好处的,至少可爱的大学所谓教师们还是非常酷爱的,要是身材丰满再加上口才丰满,那真是“乐府双匕”了,如果思维实在丰满,那就不得了了,故事就要上演了。隐约记得有一次学校的广播里,高声叫喊着并提醒着丰满的大学生们进行战事的时候,有必要穿好防弹衣,好像说的是美术系的某位同学不幸怀上了。

  后来,我开始纳闷了,这么严密的天机是谁泄露了?老师总是承担着报告者的角色,真是辛苦他们了,也希望他们今后更加尽职尽责,伺候好这么一大群丰满的大叔大妈们。也祝福丰满的大学生同胞们越来越有福,中国的将来与他们息息相关。若人在此,这厢有礼了。

  政治杂文精选篇3:二胎和事业间的选择

  十年前毕业求职的时候,师姐妹当中流传着一句话:“找工作,已婚有子的女博士(硕士)要比未婚的好找,未婚的要比已婚未孕的好找。”直白点说就是,用人单位希望你把孕产的事儿办利索了再来,不要跑到单位来生孩子,更不要一来就生。

  这不是段子。在我的一场面试中,竞争者中的一位女博士就直接和面试者说,学术和履历上的成绩您看简历就行,“我的另外一个优势是读博之前已经生了孩子,现在已经过了最操心的阶段,很给贵单位省事儿。”也许就在这一瞬,一些“你懂的”默契在求职者和面试者之间达成。

  十年寒窗过后,你在求职中撞上的第一个评判框架仍然是基于性别建立的,孕产期长短和其可能带来的成本,仍然极大地影响着你的“性价比”。比这更糟的是,这种把求职女性分为“未婚”、“已婚已孕”和“已婚未孕”的分类现在仍然流行。而且,在就业已成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在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之后,通过孕产问题来衡量女员工“性价比”的思维还在强化,更多女性要在职业前景和家庭愿景之间选边站。

  实际上,在既有职场生态和家庭分工下,“全面二孩”后职业女性所面临的窘迫已经渐渐展现出来。由于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不力,生育孩子所产生的教育、医疗等高额成本都被转嫁在家庭身上,而家庭由此产生的过量劳动、精力消耗、生活质量的损失,则被无意识、大概率地转嫁到女性身上。几乎同时,她们还要面对职场歧视、职场边缘人的尴尬以及就业、再就业的困境。

  这种情况,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是不经济的。在老龄化社会的严峻趋势下,“全面二孩”政策上寄托着很多社会发展诉求,生育已经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也不单单是一种家庭行为,而是关系到人口结构、人口可持续发展、劳动力供给等几个方面的社会行为。但“愿不愿生”“敢不敢生”的关键却在于女性。如果多一次孕产期会带来职场挤压和职业牺牲,很多已婚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再生育问题上就会变得非常慎重;如果仅仅因为生两胎的可能性就使自己在就业中陷入劣势,未婚女性的孕产意愿也会趋于保守。

  也可以说得更上纲上线一些——适龄家庭中女主人的态度,是决定“二孩政策”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变量。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来增强家庭生育意愿的观点,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这是一件宏阔的事情,需要遵循长线逻辑。短期内最有针对性也最有效的办法,恐怕应是以严打就业歧视、严防职场歧视为切入口,率先提升女性就业和从业的保障,避免女性在评估生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时趋于悲观。

  新年前后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二孩”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的核心话题之一。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女性权益和全面二孩政策之间的关系也肯定会引起代表委员的注意。比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女子学院孙晓梅教授就表示,“可以预见,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将更加难以保障。”她将再次建议出台一部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禁止基于性别、婚育状况的歧视。

  希望有更多的代表委员能参与到这个问题的建言中来;有更多关于“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生存境遇的讨论,能超出单纯的、传统的“保障妇女权益”的言说层次,而纳入到突破中国社会发展瓶颈的大视野中来。最起码,高知女性在面试时和对方掰扯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孩子的荒唐场景,不该重复下去。

  

3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