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岳阳楼记 >

岳阳楼记的现实意义

时间: 如英2 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气畅达、语言优美、脍炙人口,因此,长期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阳楼记的现实意义,欢迎阅读参考。

  岳阳楼记的现实意义一

  就文学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绝妙的文章。

  第一,大胆创新,独辟蹊径。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别出心裁,让人佩服。文章中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一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第二,写景议论,水乳交融。这篇文章,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第三,语言华丽,别具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岳阳楼记的现实意义二

  一个人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就必须有胆、有识、有志,这当然很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居庙堂之高”,仍然忧国忧民,同时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更加可贵,最为宝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们的共和国,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道路上飞奔。国家建设一日千里。但是,当前,浮躁之风,颳遍全国,拜金主义盛行。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开展学习《岳阳楼记》,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层。

  今天,全国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因为事关中国今后走向的“两会”,即将召开。我们期望着十二五计划的良好开局;我们期望着国运昌盛,民族富强;我们期望着改革开放成果的共享;我们期望着腐败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我们期望着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更多的人,尤其是“居庙堂之高”的国家机构的领导人员、“两会”代表、委员,能够切实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此,我这离休老人,不仅抱有期望,而且充满信任。

  还是1060年前的范仲淹老先生说得好: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的现实意义三

  一、抒情主旨的刻意奠定

  就一般记物文章的开头而方,通常交待所写之物的方位、建筑等,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文章。然而,《岳阳楼记》却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笔,借其强调遭贬的处境与身份,接着以“通人各,百废具兴”作照应,作者的这一刻意之笔,为全文奠定了抒情主旨的基调。

  二、以“大观”蓄情势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因被诬陷“侵吞库钱”遭贬巴陵郡,其好友范仲淹深知其为人,为之说情不允而心中难平。还写文《祭同年滕侍制文》表示同情,并先赞其“贤能、美政”这从《岳阳楼记》中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可以管窥。事隔两年,作者也 因“新政”触犯旧势力的既得到利益而遭谗言,被罢免了“参知政事”贬居邓州(今河南邓县)。当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专请来到过岳阳的贬官司(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其情其义,范仲淹自明。虽未亲见“巴陵胜状”,却欣然应允。正因为作者未能目睹“洞庭一湖”的风采,从而展天丰富的想象:“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矣。前人之述备骚乱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作者把重墨放在“洞庭一湖”绘写“岳阳楼大观”,便于以“迁客(外放贬官司)的心境抒发其”览物之情。从而为抒发作者几十年宦海沉浮的悲喜之情蓄势。

  三、用自然环境的描写,形象表现“新政”失败后的政治气氛,抒发作的“悲”“喜”之情

  (一)以“哀景”抒“悲情”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期斯楼也,则有去国情乡,忧谗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这是作者心中的景,而非眼前之景,因而主观色彩浓重。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新政”失败后的政治气候:守旧势力卷土重来,可谓“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漫步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写其嚣张忘形,“新政”失败,改革派人士或纷纷人狱,或遭外放,可以说是“樯倾楫摧”。政治上的失意,给作者精神上的打击极大,尤其对一个遭贬,远离京都的贬官来说,很难再有入朝问政,实现改革理想的机会。又加上宋仁宗近佞远贤,轻信谗言、致使作者“忧谗畏讥”感叹逝去的时光,感叹今日的官场,朝廷的险境,怎不令作者“感极而悲者矣”。因此,整日与诗朋酒友“把酒临风”,吟诗赏月,排遣心中的若闷,过着表面上看来“得无权时且安闲”的生活,然而,作者内心却非常的寂寥与痛苦。

  (二)以“乐景”写“喜情”

  庆历三年,范仲淹因镇守边塞多年,西夏不敢来犯,说他“胸中自有数千甲兵”。作为功臣,仁宗皇帝召见,并让其任参知政事,“赐坐给笔札”、“尽心为国”。范仲淹写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庆历四年春开始实施新政。范坐镇中央,提笔点勾,罢免了一批地方上的庸才和贪官,任命了一些精明干炼之士,改革如火如茶,真可谓“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欧翔集,锦鳞游泳。岸只汀兰,郁郁青青。”新政的顺利实施,犹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作者与改革派一起“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过去的几遭磨难(三次入朝三次遭贬)如过眼烟云。作为新政的倡导者,此时自然“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怎不“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作者描写好天气(春和景明)下的“洞庭一湖”美景,多姿多彩,令人乐而忘忧。

  《岳阳楼记》本当事着重记楼,但作者因未见其真楼而以“前以这述备矣”一语避开,“洞庭一湖”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气势来衬托“岳阳楼”用“气象万千”来统领下文的两段写景,表面看来,字字皆景语,却句句抒情,使情景水乳交融、极富感染力。

  四、主旨的潜藏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少年家贫,刻苦自学,立志“读天下书、穷天下事,以为天下之用”《先文正公堂记》。为此,他入仕后抱着“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的思想,以期既“忠君”又“利民”正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以理想的双重道德去参政议政,必然导致他政治上的失意和个人悲剧的产生。这是许多古代知识分在仕途上的共性。在这些悲剧人物中,有的虽处江湖之远仍“效忠皇帝”,有的则隐退,有的则彷徨。他们之中虽有一定的感悟和反醒,动摇和怀疑,范仲淹也不例外,他在理想的现实中碰壁后感到怀疑和动摇。在遭铅贬外放的作者看来,“古仁之心”莫过于“进亦忧、退亦忧”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诤诤誓言。然而自己的“忠君”“利民”却换来的是“诽谤谗言”。这种理想与现象的矛盾困扰着作者,由于作者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当“进”而受挫时也很难找到退路,从而彻底解脱,因此,伴随他的往往是消沉,气馁,有时甚至认为几十年的官场生活只是“徒劳心力”。决心“回避”,止足避祸,过“安闲”的退隐生活。

  儒家思想的矛盾与交织,困扰着作者,“用世”还是“出世”往往要经历一番痛苦的抉择。故而,范仲淹在经历了政治上的失败,且已有了教训和反醒,在最后遭贬外放的日子里,矛盾和痛苦陪伴着年迈花甲的一代政治家。

  因此,《岳阳楼记》表现作者“博大的政治抱负”,在文章中找不到印证材料。设若如此,那只能算“仁者见仁”了。

1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