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水调歌头 >

水调歌头全国优秀教案

时间: 淑贤2 水调歌头

  苏轼是一个词采华茂、骨气奇高、风格多样的文学家。在他以豪放著称的词作中不乏绮丽妩媚、空灵隽永之作,他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入选了初中语文课本。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全国优秀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水调歌头全国优秀教案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幻灯片1)(古典音乐响起)

  同学们,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的古人尤其是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拿起一本中国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好多个“月”字来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有关“月”的诗歌呢?

  听了同学们的呤诵,我感觉像是在和诗人交谈一样是啊,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有月,芦花深处有月诗人都爱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幻灯片2)(板书课题、作者)看看他将寄月亮向我们诉说怎样的情感呢?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提问:对于作者苏轼,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幻灯片3)

  苏轼(1037 -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三、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1、看着这首词,你是否想读一读呢?初读课文之前,给自己提什么要求呢?

  教师引导、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幻灯片4)

  初读课文: 要求:字正腔圆的读

  教师引导自由朗读,个读,学生的教读(幻灯片5)

  巡视、做出中肯的评价

  一边听学生读,一边进行字词检测(幻灯片6)

  宫阙(què ) 琼楼玉宇(qióng y&365; ) 朱阁(gé)

  绮户(qǐ )婵娟(chán juān )不胜寒( shēng )

  2、教师范读 (幻灯片7背景音乐)

  如果你认为老师读得好,那么请你像老师读的那样学一学,读一读

  3、再读课文: 要求:有板有眼的读

  4、齐读课文: 要求:有情有味的读

  四、赏读课文,品析语言

  (一)初步感知:读出情感了,我们还要懂得词的情感透过刚才的读,你读到了些什么呢?或者你有怎样的问题要提出来供我们一起探讨?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幻灯片8)说东坡的这首词可以说是中秋词中的千古绝唱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不得不再对这首词做一番深入赏读

  (二)深入品读: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引出小序小序有什么作用?你从小序还发现了什么?

  补充:子由是苏辙的字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写此词时,作者41岁,被贬到密州,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弟弟分别已有六七年不见了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幻灯片9)

  词分为上片、下片女生一起来朗读上片,看看上片写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讨:

  (1)苏轼现在被贬为了地方官,又和弟弟六七年未见,想想他的心情会怎样?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 4 )、“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是什么意思,作者想要归到哪里去?你们怎么理解“寒”字?(可从朝廷勾心斗角考虑)

  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板书 上片:把酒问月——徘徊矛盾

  男生齐读下片,看看下片又写了什么内容?

  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作者此时怎样?(无眠)为何无眠?(怀弟)你从词作哪个句子的背后感受到作者在怀念亲人,盼团圆,却没有团圆,说说看,你是怎么发现的?

  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苏轼说是月亮惹的祸使他睡不着,我们替月亮平冤:

  用“不关我月,是君 ”说话(幻灯片10)

  苏轼是否一直陷入这样幽愤和伤感中呢?从哪些语句可读出来?

  (可从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考虑)

  合作探讨;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到感悟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最后又说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前三空填原文)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豁达 胸襟(幻灯片11)

  板书 下片:难眠怀弟——哲理思考

  五、体悟拓展:

  如同苏轼一样,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学了这首词,你有哪些启发?

  六、妙笔生花:

  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幻灯片12)

  七、课堂结束语:

  同学们,如此优秀的作品我们用再多的语言也难以领略它的美好,老师想用音乐为大家演绎这首词,大家想不想听?

  吉他弹唱《但愿人长久》

  在美妙的歌声中结束此课

  水调歌头全国优秀教案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 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 玉宇(yu3 )

  朱阁(ge2) 绮户(qi3 )

  无眠(mian2) 婵娟(chan2juan1)

  2、范读(点击答案)。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 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 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 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 。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七、归纳小结 。(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

  (一) 背诵这首词。

  (二)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水调歌头全国优秀教案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闲话中秋,引出课题

  (课前播放邓丽君版的《水调歌头》,渲染气氛)

  师:大家知道即将到来的9月30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中秋节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与中秋有关的礼物大家能说几句与中秋有关的诗句作为我们初次见面的礼物吗?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位同学的诗句出自哪里呢?

  生:《水调歌头》(屏幕出示,引出课题)

  师: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但是苏轼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这首词的呢?

  二、借助背景,了解小序

  在走进词之前,大家试着想想,此种可能会写些什么呢?

  生1:仙宫

  生2:嫦娥

  生3:吴刚伐桂

  师:这是仙界啊

  生4:抒情

  生5:老酒

  师:不错,有酒会有什么呢?

  生:人

  师:人在喝酒,意境不错词是抒情的,词中有人,读词眼前就会呈现一个画面(教师板书:画、人、情)

  师:大家觉得这三者中我们先从哪里讲起?

  生: 画

  师:好,那就从“画”入手下面请大家朗读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一幅画?你从哪里发现的?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教师读题目、小序;女生读上片;男生读下片学生读,教师乘机在黑板上板书“阙”)

  师:读完全词,大家请看黑板上这字读什么?

  生:阙què

  师:请组词

  生:宫阙

  师:还有一字也读què,板书“阕”可以组词为“上阕”“下阕”词可以分上下两阕,或者上下片,一般不说第一段第二段(随文落实生字难词,还有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师:苏轼当时又是在怎样一个背景下写下这首词的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背景资料(教师朗读)

  (出示并朗诵背景资料: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此时他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师:大家看哪里暗示了这个背景?

  生:小序

  师:不错可见这里的小序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交代了写本词的原因与背景

  三、想象画面,寻句印证

  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教师乘机落实学生读错的字“绮”qǐ,并引领学生对“绮户”的理解)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

  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

  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

  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提示从小序去找

  生:从“丙辰中秋”可以读出,这是一个天上挂着满月的中秋夜

  四、还原背景,感受人物

  师:大家可以发挥想象试着再纸上勾勒眼前的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你能说出解释为“承受”的关于“胜”的其他短语吗?

  生:美不胜收

  师:这里的“胜”应解释为“尽”

  生:不胜感激

  师:不错,或者“不胜重负”,意思是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 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再次朗读上阕,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五、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教师结合上阕板书诗人的心理轨迹:怀——矛盾(欲乘归去恐—何似);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请学生相互推荐,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要求读出感情)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不能理解为“完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按照常规的思维,面对“难以周全”之事,情感势必低落然而诗人的情感又怎样呢?你从哪里发现的?

  生:积极乐观从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

  师:这两句表达的是什么呢?

  生:表达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能从已学的文言中再举例一个类似的用法吗?

  生:“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但”是“只”的意思;“愿驰千里足”中的“愿”是“希望”

  师:很好《木兰诗》中类似的用法确实不少那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婵娟”在文言文中只有“月亮”的解释吗?

  生:婵娟是美女,是“貂蝉”

  师:不是“貂蝉”,婵娟还有一个出处是屈原的丫鬟的名字这里却是指“月亮”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蟾蜍

  生2:玉兔

  生3:素娥

  生4:玉轮

  生5:玉盘

  生6::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师:此时诗人的情感是积极高亢,乐观向上的情感的基调此时已有先前的低落转为高扬而这也恰恰体现了苏轼“豪放”的风格

  屏幕出示: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等人合称“宋四家”,他的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词人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师:苏轼的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首开豪放派先河这里引用一个典故,苏轼曾让人评价他的词和柳词(指柳永)的高低,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评语视柳永和苏轼分别为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宗主,“大江东去”正是苏轼的得意之作而苏轼和辛弃疾先后引领宋代的豪放词风“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这句就很容易明白了吧

  屏幕出示: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大家回忆一下苏轼其他的有类似情感的诗句吗?

  生1:《浣溪沙》中:“谁到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生2:《记承天市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穿越时空,古今对话

  屏幕出示:

  苏轼,我能理解“ ”一句中的情感,因为你

  (设计目的:当堂构思,口头作答,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程度)

  七、诗词拓展,中秋赏月

  师:中秋赏月诗词很多,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首,大家一起来朗诵品味: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八、课外延伸,合作探究

  苏轼的诗词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以豪放著称的,他的词与南宋辛弃疾的词并称为“苏辛”词派,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但据统计,苏轼的诗词中风格豪放的作品不多,更多的是婉约风格的诗词,尤其是后期的作品更是寄情山水,体悟人生,表达了他淡泊旷远的心境大家试着搜寻相关的诗词探究是什么改变了苏轼的创作风格?现在我们就初中阶段节选的几篇苏轼作品,来探讨一下诗人的创作风格转变的原因

  【执教反思】

  一、资料整合,明晰诗词重点

  《水调歌头》现编入人教版八(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这着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当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所以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兄弟这首词的层次十分清楚词的上阕即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阕写对月怀人,表现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全文借月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寓哲理于抒情之中,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解读全词的难点就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情感的变化及对抽象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情况的理解

  二、借助背景,还原作者心路

  诗的大意是:丙奈年的中秋节,酒喝得很畅快,一直喝到天亮,酩酊大醉,作这首词,同时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但这只是表层的意象小序呈现的创作背景很简单,诗人展示的也只是一个浅层的思绪,思绪背后的复杂的情感读者看不到,此时教师必须借助资料还原兄弟两人分别七年的痛苦思念上阕中对作者的徘徊与矛盾的心理的理解,也必须还原作者坎坷的遭遇,才能读透隐藏在比喻背后的那份渴盼与恐慌,那份“起舞弄清影”的无奈与自慰

  三、资料拓展,感受诗词魅力

  走进苏轼,必须走进苏轼的心境苏轼被称为开“豪放”派先河,那么这种“豪放”不是一首《水调歌头》就能承载的,必须带领学生去感受苏轼的豪放,在已经学过的苏轼的诗词文中去寻找感觉这里教师推荐链接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助典故在与柳永婉约词风的对比中个感受了苏轼的豪放为了进一步感受词牌名“念奴娇”与“中秋”的味道,教师进一步拓展了明代文征明的《念奴娇?中秋对月》,可谓水到渠成诗词的在资料的拓展中增添了广度、厚度及深度,增添了诗词的别样魅力

  四、知识渗透,注重随文而教

  诗词的教学,最忌过多肢解,深度解剖,但也不能回避知识渗透因此随文而教不失为上策在“宫阙”的字词教学中落实“上下阕”的概念在寻找画面与人的活动及情感中,渗透字词句子的理解,可以顺着学生的理解用逆向追问法,去寻找原字的内涵,这样的落实不失趣味如对同音字、同义词的落实;同意境的诗词的寻找;月亮的别称;诗词的拓展;作家作品等,这些知识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文而教,文本的广度、厚度与深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动驾驭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水调歌头全国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看过“水调歌头全国优秀教案”

2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