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诗歌大全 > 现代诗歌 >

现代诗歌鉴赏教案

时间: 淑贤2 现代诗歌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现代诗歌的解读,是有原理可循的。现代诗歌鉴赏是一门学问,应该怎么去做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现代诗歌鉴赏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现代诗歌鉴赏教案篇1:《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仙”“情”“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爽性当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正在梦中,“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

  弹奏《十面埋伏》,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

  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

  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使语言“陌生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3、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6、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三、作业设计

  现代诗歌鉴赏教案篇2:如何学习现代诗歌?

  课程设计:张志彬

  一. 导入:

  还是那句话“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我想我们很有必要来谈一谈如何学习现代诗歌的问题。

  二. 诗作导读。

  1. 读题识金。

  举例:顾城<一代人>,北岛<生活>。

  2.知人论事,了解背景。

  举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再别康桥>中的寻梦

  3.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三. 诗作赏析。

  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qian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提到“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这其实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写什么和怎么写”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相应的,我们读诗,也将围绕对诗歌的情感内容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而诗歌的思想内容又是融合在艺术表现之中。文艺理论指出“形式本身就是内容”,比如<康桥>的段落句式,给人以美感和诗的意境是相同的。所以无形中它传达出了诗的主旨。因此我们学习的重点应该是从艺术表现的鉴赏中领会诗的妙处。

  关于诗歌的艺术表现又可分为诗作表现和诗作技巧两个方面。

  (一) 诗作表现。

  1. 意象,意境。

  1)。意象。

  含义:“意“就是情,“象”就是景,物。或寓情于景,或触景生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客观印象的事物我,透过主观的美感,经验,予以剪裁,融合,去芜存菁的创造后,成为可感的具象就是意象。简单说,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例:<再别康桥>中,西天的云彩。“离别”本是痛苦的。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小犹寒。可是<康桥>没有这种悲凉,“轻轻的,我走了….”。

  西天的云彩是个典型的意象,云彩漂浮不定。自由自在。加上“轻轻的”是一种动作,“我”和“云”。我也像云一浮来又浮走。即来即去。

  2)。意象系统。

  如果意象只有一个,称为“单一意象”,如果有好几个,称为意象群。如果意象群中个别意象间,互有关連,形成有意的共同指涉。那就是“意象系统”。一首好的诗,其中的意象多能有所共同指涉。

  比如:<长沙>中一段,

  看:……

  其中物象有:漫山红叶,碧清的湘江水,争流的百舸,搏击的雄鹰,自在的游鱼。

  这些物象在每一个脑海中各自有自己的意象。但它们有共同的指涉,即自由!积极向上的一种生命状态,因此才有下句带有哲理性的概括-万类霜天竟自由。

  3)。意境。简单说即是画境,诗中有画,即是指意境而言。

  4)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多个意象,意境是画,属于全诗。而意象的画是全部画的一个部分,同时,意境又不只是意象的简单相加。用镜头和蒙太奇说明这一点。

  2. 节奏――音乐性表现。

  音乐美并非是必须的,但音乐美却能增强听觉美感的享受。

  音乐性是指文字本身所形成的节奏,节奏表达情绪之变化,传达给人以听觉美感的享受。

  形式上:

  音韵上:隔行押韵,韵脚为:ai 来,彩。这是较明显的一点。

  音节结构上:音节:能够表意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顿的作用。隔行节奏相似。音断气不断。

  1)。音韵。<康桥>

  现代诗歌鉴赏教案篇3:初中现代诗歌教案

  《理想》说课稿 理想》 教材分析:

  《理想》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 1 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侧重于理想和信念, 《理想》一课诗人从多角度赞美理想,用种种意象,打种种比方,阐明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 意义, 富有哲理性。 教学中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领悟哲理, 树立远大理想, 并为之努力奋斗。 依据新课标和散文教学的特点, 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揣摩精彩的词句和掌握修辞方 法,引发学生对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①朗读、背诵课文,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②研读课文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③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 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 的深入思考。

  3、启发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说学法: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 “在山的那 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 么, 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 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 ,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 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

  2、

  3) 理想的意义(

  1) {人格意义(

  4、

  5、

  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12) 人生意义(

  8、

  9、

  10、

  11) 三、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 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 l 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 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 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 2 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 3 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 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 ,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 4 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 5 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 充满活力。 第 6 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 7 节, “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 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 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 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 教师可根据需求, 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 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 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 和见解应予重视。8?12 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四、 作业布置

  1、抄写并识记字词。

  2、针对自己的理想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回顾上一节内容。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拓展学习与自我展示。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回顾上一节内容: 二、 研讨与赏析(二) 读一读:形式不定,读出小组的最佳水平。 (选 1-2 节) (重音、停顿、语速、语气) 品一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大胆表达。 (内容、结构、修辞、词语) 课堂讨论(8??12 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 化语言。 第 8 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 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 9 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 “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 并列关系, 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 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 。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 “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

  10、11 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 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 10 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 1l 节写 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 “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 可变坏。 第 12 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 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 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 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 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 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四、 学习诗人汪国真的《致理想》 : 你不是神话里缥缈的梦幻 你是现实中一团燃烧的火焰 当你在茫茫夜海里闪现 便是对我的无声召唤 于是, 我扬帆向你驶去 怀着无比的坚毅和勇敢 也许途中 风雨会把船帆撕碎 也许途中 恶浪会把桅杆打断

  但,永远打不断的是脊骨 永远撕不碎的是信念 小船在风雨里破浪穿行 呵,我是海燕 ??我是海燕 (教师指导朗读并和学生品味部分诗句) 五、 课堂展示

  1、 学生在投影仪上朗读自己为理想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教师适时点评。

  2、 教师展示: 致理想 张敬成 理想是青海湖 是青藏高原上 繁星一样闪耀的湖泊群落 把一双双目光投向宇宙的浩瀚与神奇 坚定而又执着 永不疲倦 理想更是黄河长江之源 奔向 大海的苍茫 回环曲折 汹汹涌涌 一路 放歌浩荡 把所有的肉体和精神安葬在 坟墓一样的无数群岛之间 四处充满 无数死亡的孤寂与静谧??? 映入眼帘的蓝天 明净的阳光 轻轻地照耀着人类诞生以前就存在 甚至更为久远的荒凉群岛 理想总藏在事物的背后 阳光照不到 的地方 它有月亮一样光洁的额头 总在真切的梦境中闪现 遥远得飘飘摇摇 愤恨 懊恼 热望 惊喜 一一将你拥抱折磨 将你粉碎焚烧 即使化为骨灰 在一缕柔柔青烟后 永不言弃的你 也总能看到 它 那 双 幽 深 痴 情 火 20

  08.

  9. 17 六、 小结并布置作业: 摘抄积累,背诵流沙河的《理想》

  焰

  一

  样

  初

  恋

  的

  黑

  眸

  《化石吟》说课教案 化石吟》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 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 过它, 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 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

  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 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2、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 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 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3、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 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 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4、《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应指导学生 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 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 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 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 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 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四、 学法指导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 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 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 未知世界的秘密。 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 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 五、课前准备

  1、 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 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六、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1、 导入新课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恐龙的图片,从“侏罗纪公园”开始讲。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2、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3、问题讨论: Ⅰ整体把握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看过“现代诗歌鉴赏教案”

2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