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诗词鉴赏 >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时间: 淑贤2 诗词鉴赏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篇1:浅析古诗词鉴赏

  摘 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 阅读鉴赏

  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

  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多自问

  诚然,要培养和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单纯地“多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歌德谈话录》)。鉴赏是要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在我们阅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不断地反复自问,这样就会获得一种“鉴赏”的愉悦。如语法方面,我们就应多自问这首古诗词是否有倒装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通过自问就明白了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写出了一幅生动幽美而又祥和的山村村居图。如抒情方面,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自问就明了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及人,想到雄姿英发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惆怅。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多自问: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三、知人论世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也应知人论世,因为一首好诗词,往往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思想风格和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关,即“诗如其人”。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这首词写作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这样就了解词人当时作词的背景,即有情人却不能长相厮守,咫尺天涯,凄凉而无奈地分居两地,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离愁别绪,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阅读鉴赏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

  四、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作者在古典诗词中所描写的,有些是生活经验,有些是想象所得,而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与作者的不同,不能一一从生活经验去领会作品,所靠的大半是想象。对于作者的想象的记录固然要用想象去领略,对于作者的生活经验的记录也只好用想象去领略。古诗词是无形的东西,我们读了所以会感到欢欣愉悦,觉得人物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全是依赖想象的结果。因此,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应充分发挥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通过想象,置身诗境,我们就知道首句以“碧玉”喻树,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以丝带喻柳条,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用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成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虚实相生,想象独到奇特。再缘景明情,就知晓了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天美景,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以意逆志,透彻领悟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易卜生曾说过:“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走近作者,即以己意去探求作者的意思。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但如能以意逆志,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不以意逆志,没有透彻领悟作品,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这句话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当然,要学会鉴赏古诗词还少不了多批注。唐彪曾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阅读古诗词时,我们应坚持写点眉批、夹批和读书笔记之类,对于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涂光社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唐彪辑著.家塾教学法[M].赵柏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李迎春(1974.10-),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科研处专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高教管理。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篇2:浅谈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一直以来,古诗词鉴赏都是高考语文的经典题型之一,尽管分值不高,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要么审题不清,要么表述不符合规范,有的甚至张冠李戴。根据多年来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我觉得要做好古诗词鉴赏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读

  学生答题时往往对试题材料一扫而过,根本不认真读(当然是默读),恨不得马上就找到答案,到头来是牛头不对马嘴。那么该怎样去读呢?

  1.读诗词题目。在很多诗词鉴赏材料中,诗歌的题目都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不仅暗示事件本身,而且暗示诗歌主旨。如鉴赏柳中庸的《征人怨》时,有道题是“请分析‘万里黄河绕黑山’中‘绕’字的妙处”,不少学生答成通过广阔无边的黄河绕着黑山流淌,写出了征战路途的曲折。他们在这里就忽略了题目中“怨”的暗示性,对征人对战争不止的渺茫和怨恨这一主旨把握不准,得分可想而知。又如《春日登楼怀归》,诗题中“怀归”一词就道出情感变化了。“归”是归家,便是思乡之情了,“怀”字有怀想之意,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就是诗人由登楼所见引起思乡之情了,典型的借景抒情,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2.读诗词内容。有些诗词从题目是找不到任何有关解题的蛛丝马迹的,这时就要看诗词本身的内容,高中生通过这么多年的文言知识的积淀,一般诗词大致内容应该能读懂。如2008年全国卷(二)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是李弥逊的《春日即事》,前两句“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想到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同时看到落花满地,天色已晚,靠近黄昏;后两句“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是说我住的地方没有一辆车经过,黄昏时我在鸟儿归巢的鸣声中独自掩上门扉。理解到这种程度,再加上作者被免职的背景,其思想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3.读诗词注释。诗词注释往往能暗示作者的写作背景,而背景又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关键。如鉴赏杜牧的《初冬夜饮》,后面就有这样的注释: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诗人受排挤被流放的背景,加上题目《初冬夜饮》,不难理解作者的孤独苦闷之情了。

  4.读问题。这一点很容易被考生忽视,由于考场上时间有限,考生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浮躁,没能认真分析问题,结果答非所问。如鉴赏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有这样一道题:在诗歌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前一个问题容易回答,后一个问题有不少的考生答成“孤独、寂寞”等,误把景物特征答成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二、悟

  前面谈到的几个方面是从浅层次读懂了诗词,要想深层次理解,还得注意以下三方面:

  1.悟意象。意象就是诗人在诗词中借以传达情感的物象,有的意象甚至可以表达某种固定的情感。如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中菊花是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中梅花是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等等。

  2.悟关键词。如杜甫的《蜀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这两个词就是关键词,抓住这两个词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因为杜甫此行游览武侯祠庙,绝非像一般游客纯粹观光,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3.悟艺术手法。在做诗词鉴赏题时,很多考生不习惯使用专门术语答题,从而造成一种下笔千言,难得一分的尴尬局面。比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M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果考生不知道“反衬”这一术语,一味地渲染红叶青山这样亮丽的景色,很可能连诗人的情感倾向都要弄错。艺术手法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具体内容可参见相关资料,这里不赘述。

  三、联

  联就是联想,因为诗词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文学艺术,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尽可能将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O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四、规范性答题

  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以上步骤,就说明他们基本读懂了诗歌。但读懂并不能表明能得分,关键还要看语言组织技巧。有的学生拿到题,读一遍之后就匆匆下笔,这样经常会导致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因此让学生答题前一定要看清楚,问什么,答什么,无需引经据典,洋洋洒洒。此外,学生要有运用术语答题的意识,术语的使用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从而增加得分几率,如诗歌手法较为常用的有“托物言志、虚实相生、以动衬静、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这样就容易抓住答案的关键,得分自然就高了。除了手法,还有像诗歌的思想、意境、语言等,都有专门术语,务必让学生掌握。人们常说量体裁衣,看菜吃饭,诗歌鉴赏也要学会看分采点,分值大,采分点必然多一些,分值小,就只需要简要概括。掌握了这些答题技巧,学生在组织答案时就会少走弯路,诗歌鉴赏整体得分才会有所提高。

  总之,古诗词鉴赏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难度都比较大,但我们只要掌握了方法,加上一些鉴赏知识的积累,相信会在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篇3:浅谈古诗词的鉴赏

  诗词,缪斯圣地中的阳春白雪,文学领域里的璀璨明珠,“ 艺术中的艺术,文学里的文学”,诗词,历来被尊为“文学之上乘”,在吾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名家灿若繁星,杰作浩如烟海。古诗词,脍炙人口,源远流长,代表了国人审美理想之最高境界。倘吾莘莘学子求学十余载,仍徘徊于缪斯之庭院,不能启其门扉,窥其堂奥,睹其芳容,更不能登堂入室,采撷奇葩,承传诗词精华,实乃吾民族文化之损失, 教育教学之遗憾。

  诗内乾坤大,词中日月长。孔子曾训戒其子孔鲤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说话言不逮意,苍白干瘪。然而重要的是,诗词乃我们灵魂的栖居地,吾辈更应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为民族文化传承计,为高尚灵魂塑造计,语文教师务必激励学生储备必要的鉴赏知识,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读”字当头,引领他们反复吟诵,让他们放飞想像的翅膀,品象、推意,扣开古诗词的门扉,感受诗人跳动的脉搏,触摸诗人高尚的灵魂。

  一、储备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知识

  首先是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羁旅怀乡、即事感怀等诗词知识的储备。

  其次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诗词毕竟是一种高度浓缩、简约、含蓄的艺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譬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乍看,仅一首抒新嫁娘情怀之诗;然实乃朱庆馀进京应考时,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干谒诗。张籍是中唐著名的乐府诗诗人,和王建齐名,世称"张王" ,历任国子监助教、秘书郎、水部员外郎、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乐于提携后进又与韩愈齐名,考生朱庆馀临近科举,心中忐忑,作此诗探听虚实,征求意见。诗中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公公、婆婆)比主考官,言外有言、意外藏意。要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是无法抛开其相关背景知识的。

  再次,古诗词中一些惯用的意象必须掌握。在古诗词中,创作者常借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 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譬如“杜鹃”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它常常与哀怨、思归相关。

  另外,要了解古诗词的 发展流派,掌握古诗词鉴赏的一些必备的知识和常用的术语。

  二、必须重视诵读

  “读”,是扣开古诗词的门扉的手段。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学习诗词,“读”字当头,反复吟诵,触发语感。谚语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同样“诗不离读”。读,是智慧之母,鉴赏之源,教学之魂。诗词教学要“读”占鳌头。

  刘勰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学生每阅读一次,其实就是展开羽翅“神思”一次,以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美学泰斗、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是诗词鉴赏的第一步,是形成语文素质,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以诵读为基础,激励学生旁若无人地读,疯狂地读,声嘶力竭地读,从硬读到熟读,从熟读到吟诵。进而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形成语感。如果教师一上台来就喋喋不休地串讲,定会搞得学生昏昏欲睡,难怪学生说“我们一读就流泪,老师一讲我就睡”,倘是如此,学生何以能启其门扉,窥其堂奥?

  大抵为文之高手,皆有厚“读”之基础。读多了,顺口了, 自然就蹦然而出了。

  中学课本所选古诗词皆诗词中之精品,最宜诵读吟咏,诵读者于吟咏之中含英咀华,享受美感,默化潜移,熏性陶情,且口耳开放,达到心灵之契合。然而,“读”不能单按一个调门儿,否则会单调得使读者疲倦,听者厌倦。惟有变换声调,读出轻重,读出缓急,读出抑扬,读出高低,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心醉神迷,才会使学生感到“其乐无穷”,才能使学生深得诗词之意蕴。 三、要从“象”入手,推出“意”来

  古诗词的鉴赏,须重视“意象”的解读。诗词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质,鉴赏时要从“象”入手,联系诗人的创作背景、诗词的类型特征、作品的意象导向、相关的典故寓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反复品“象”,推出“意”来。

  “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创作诗词就是创作“意象”,诗人心中的“意”,须化之为“象”,方能传达至读者心中。古人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自从有诗词以来,诗人们便有意无意地开始创造和使用各种意象。在我国古诗词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其意蕴基本恒定。因此。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就是品象,让学生由实至虚,放飞想象,沿波讨源,力求获得表象背后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

  然而,意象只是诗人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意境才是诗人所追求的 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古诗词的鉴赏,就是让阅读者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意象,登堂入室,窥见作品的意境。其一是抓住画面,其二是抓情感。譬如,柳永《雨霖铃》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放飞想象,然后脑海中呈现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如在目前的境界,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感伤离别的悲哀。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诗词鉴赏不能驻足于意象,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或者以自己的生命直觉去感悟、冥会,披文入情,从血液奔向血液,从心灵抵达心灵,甚至遭遇类似禅宗似的神秘体验,方能领悟诗词的意境。

  四、选择鉴赏的角度,感受魅力,赏析“亮点”

  “诗无达诂”,鉴赏时选择角度非常重要。或把握主旨,或理解形象、或品味语言,或体会感情,或品评意境,或辨析风格,或赏析技巧。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出。“宁挖一口井,不挖一条河”。

  譬如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语言魅力。或体会题眼、诗眼、寻常词语的蕴涵,或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或从整体上领略语言风格。语言是诗词塑造形象,反映思想内容的唯一媒介,惟有准确理解诗词的语言,才有可能对诗词内蕴作深层次的判断、鉴赏和评价。其一是能读懂诗词中的语言文字,弄懂具体词句的意思,并透过文字进一步窥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其二是从整体上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特质。

  又如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诗词的表达技巧含义广泛,类别界线亦不甚分明,兼类错综之现象也不在少数。大致说来,主要是指诗词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象征、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之类。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何种表达之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创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古诗词鉴赏角度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出,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该诗最突出最有价值的方面。另外,诗歌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读者与诗人心灵的沟通与共鸣,因此对古诗词的解读,要力求得真实还原作者的意图,其次才是欣赏者“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视角方式,具体不一一赘述。

  诗无达诂,教亦多术, 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实乃对学生心灵的‘唤醒’,教育之最终目的为激发学生之创造潜力。古诗词的鉴赏,就是要求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携学生和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同哲人对话,丰富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陶冶情操,开拓胸襟,提升品位,提高素养。

  
看过“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2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