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延安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关于延安的散文篇1:去延安

  延安一直是我梦寐的一的地方。

  苍黄的高原;拿着烟袋锅,穿着羊皮袄,腰间系着红绸带的,脸色被西北风吹的黝黑,满脸皱纹的放羊老倌;《安塞腰鼓》里,打的尘土飞扬,日月无光的红腰鼓和白肚巾;还有在画册上见到的冬暖夏凉的窑洞;当然那歌声——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风光……,那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还有那双手捧着碗蹲在门口咧着嘴笑着的红脸老汉,当然那扎头的“红绳绳与大花布“都是我心里一直的念想。

  5:00出发,带着寻梦的心情。穿过秦岭的终南山隧道,气候陡然变冷,风沙大作,放眼望去一片昏黄。头顶随着车子行驶的太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在云层里穿行,晕晕无光,像是一个亮片嵌在灰云里。这就是北方的沙尘,像是一顶盖子罩着在关 中的平原上。

  车子行到陕西省俗称“四百里秦川”的“腹地”泾阳时,没看见“泾渭分明”的河色,能见度已经非常低了,大家都不说了。同行者A说:“这就像是一个闷罐子,无限的灰暗,覆盖了一层抑郁的忧愁,永远像是走不出去。”另一个说“抑郁的像是要”拧出水来了。“看不见的远处,大家都沉默了。

  40分钟后,天慢慢开了,有山,有绿色了。司机说:“我还是喜欢在两侧是山的路上开车,好像有山就有了依靠,那一望无垠的灰,让人感觉空落落的,对未来没底。”真是这样的,只有此刻你才能真正体会“大山,人类脊梁”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王老说:“人类依山伴水而活,山既能给人提供生存的食物,又是天然的安保屏障。有山才有了安全。而水呢?是生活的色彩。富有生活情趣的故事都发生在水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西施浣纱等等。有水的地方就有女人,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生活。这不正如上苍冥冥中赋予男人大山的气魄,女人如水的性格。所以说人就得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有句老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也是一样,多走走,看看,不仅思想不会老,人也显年轻。你看看我已经70了。”大家都为王老鼓起掌来。

  看见“洛川苹果甲天下”时,一个小孩大声说:“原来我吃的苹果是这儿的呀?”大家都笑了。“那你刚刚还经过了主席的家乡,你知道吗?”一个大人逗趣的问。大家又开始说到土产,细数陕北的特产还不少:狗头枣,苹果,小米。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算不算特产。那个70岁的王老,又开始讲这个典故的来历。人经得多了,知道的就多了。

  关于延安的散文篇2:去了延安

  前些天,女儿要休几天年假,嚷嚷着要和我们一起出去转转。我们做了无数个外出计划,但最终还是决定了去延安。

  作为一个陕西人,一次都没有去过圣地延安,这着实有点说不过去,但我们母女俩心里也没有太多的遗憾。只是,家中的另一个人,整天想着去延安,说是想去那边,看一看那里的民俗风情,想去那里,听一听说书,想去…… 正逢哥嫂要到延安去,给在延安工作的侄儿去定婚,这不,我们就义无反顾地去了,不但去了延安,还比哥嫂他们一行,早到了两天。

  下了火车,一阵阵热浪像是提前就准备好了似的,攒足了劲,热情地向我们迎面扑了来。前来接站的侄媳妇,戴了时尚的遮阳帽,着优雅合体的短衫,干练的深色短裤,带我们上了空调车。哦!原来,延安也会这么热!跟着侄媳妇,听她普通话中,夹杂有浓浓的陕北口音,顿感,这个陌生的城市,因为侄儿和她的缘故,恍惚一下子变得亲切了起来。

  要吃饭了,毫不犹豫地选择吃这里的小吃,仿佛只有这样,才不枉到延安来这么一趟。一大碗麻汤饭上来了,我舀了一小勺尝了尝:淡淡的油、淡淡的香、淡淡的爨。忍不住舀了好几碗,还对侄媳妇说,别怪姑姑我饭量大,怪只能怪你们的麻汤饭太香了。侄媳妇笑着说,姑姑快吃吧!还有烤得翠黄翠黄的烧疙卷,炒得味道长长的洋芋擦擦呢。那小吃街里的炖羊蹄,就更不用说了,一说起来,就还会想起,那爨爨的蒜香,醋香和肉香搅在一起,直击人的食欲,使人还想再去那里的小吃一条街啊!至于我爱吃的面皮和煎饼,侄媳妇一下子就要了四种,子长的煎饼 ,志丹的凉皮 ……。这可让我过足了隐。哎呀,胃实在太撑了,仿佛现在这会儿还撑着呢。其实觉得自己平常也不是太贪吃的人哦,怎么一到延安就变成了这德行呢?!

  去了延安,才知道三四个人想一起坐延安的出租车有多难。延安的出租讲的就是拼座,你一下子三四个人一起坐,那是几乎没人会拉的。延安最宽阔的街道百米大道,几天以来,我们都不知穿行了多少次,可我们还是弄不清具体的方向。原来,延安沿河道而建,延安人是不讲方向的,但,当那个一大早,我独自站在延安市小学那宽阔的操场上时,我望见了太阳在百米大道的那头,从眼前高楼的背后冉冉升起,就这,也不代表百米大道就是正东正西走向的。

  去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吧,来圣地一趟,这些地方是必去的,它们又都在一条线上。在王家坪革命博物馆,说不上来为什么 ,自己很喜欢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那块大印,还喜欢当年用作造纸的马兰草以及那条像是后来才修建的市场街。在介绍马兰草造纸那里,我们遇到了前来进行公益讲解的,十岁的小姑娘段志颖,她吐字清晰,思路敏捷,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家人当时就让我给他和孩子照了一张合影,并给孩子的意见本上恭整地写了几句话:十岁女孩段志颖,讲解娴熟又轻松,参加公益多实践,栋梁之才看年轻。随后,他认真地落了自己的名字。从市场街轻轻走过,却原来像是从历史的隧道里慢慢穿行,历史就像一层纱,轻轻漫过心头,漫过此刻并不轻松的心情,漫过炎炎夏日里这分分秒秒的感慨和悸动。是啊,临出门前,延安精神,永放光芒,这几个黄色的大字,似乎是专对老区像段志颖这样的孩子而言的。

  从杨家岭到枣园,看中共办公条件的改善。等见到马国玉的剪纸后,便不由自主地喜欢。原来,剪纸通过装裱,会是这样勾人心弦。马国玉,这位安塞女子,用她小小的剪刀,构图饱满,剪法工细自然,诠释出一种民俗文化艺术的精湛。

  清凉山,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望着当年的新闻工作者窑洞里的生活条件极度艰苦,却又信心满满,工作生活快乐无边的状况,我一时真不知自己该说些什么,不知道说什么,就什么都不用说了,这样挺好。

  因为我们住的地方,离鲁艺旧址很近,便步行去了那里。1931年,由西班牙一位神甫出资在桥儿沟修建,1934年竣工的一座天主教堂,迎门而立。它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为当时延安唯一的一地道西式建筑,周围还有一些窑洞。我们去时,那座天主教堂,看上去既肃穆而又神秘,其间,两只灰色的鸽子还在教堂顶飞来飞去,周围的窑洞正在马不停歇地修建中。稀稀落落的几个游人,去展厅看这座新文艺圣殿发展与壮大的过程,心里像压了块石头般沉重,但很快就变得很轻松了。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鲁艺,不愧为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

  上清凉山,登宝塔山,望凤凰山,虽是炎炎夏日,延河边的三山上,依然有不少游人来来往往,叹清凉山上,号称延安的布达拉宫建筑的宏伟,赏宝塔山上,宋塔历史之悠久,望凤凰山上,革命豪情的气上云天,心里只有一个概念,延安,延安,只因为这里是延安。

  去了延安,女儿是睡觉的时间多,逛的时间少,我们俩是逛到中暑才罢休。不去延安,还没有遗憾,去了反倒有太多的遗憾。在宝塔山下,想的好好的,上去后,找一下路遥笔下的那颗杜梨树,结果,都下山了,才记起了那棵树。上清凉山,自己误入歧途,错过了清凉山上最具有诱惑力的风景。也许唯有遗憾,才会给自己下次去延安,留一丝牵挂和期盼吧。

  关于延安的散文篇3:我的家乡延安

  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

  六十年前的延安,是革命者向往地方,六十年前的延安有着黄土高原的称号,六十年前的延安,只有着马车在行走,六十年前的延安,只有黑黑的窑洞扎在山上……

  而六十年后的现在,延安变得美丽了,变得漂亮了,它已经不是六十年前的延安了……

  你看,有不少的旅游者在那里。你看一株株的绿树布满了满天边眼。你看,那一排排的车正在有秩序的在行走。你看,一座座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现在的延安不仅有着革命圣地的美称,还有能源基地的称号,新中国的第一口油井在这片土地上开采出来。

  仰望宝塔山,瞩目清凉山。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啊!

  宽宽的百米大道一望无边,高高的嘉岭大厦正在显示它的威武,百货大楼里的东西琳琅满目,彩虹大桥散发着璀璨的灯光……

  远处看着这座革命的城市,绿色的城市,它不断的在进步着,变幻着……

  我爱这座城市,我爱我的家乡“延安”!

  

3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