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写太行山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太行山里有人家,多少浑厚心中藏。关于太行山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写太行山的散文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写太行山的散文篇1:在那太行山深处

  1974年秋,我刚从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人民解放军以“铁军”著称的某军军直侦察连。

  “铁军”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从叶挺“北伐独立团”开始,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屡建奇功。解放后,参加了广西剿匪,西藏平叛,中印边境之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等,建立了丰功伟绩。著名电影《英雄虎胆》就是根据该部队的一个侦察战例而创作改编的。

  侦察兵,好奇而神秘的兵种。对于我这个只知道几个外文字母,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来说,真是风马牛不相及。虽然我已有五年的军龄,但对于一个工程兵出身的士兵,绝对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军直侦察连正在太行山里进行军事训练。我背起背包,坐上给连队送给养的卡车,向深山里奔去。

  卡车一直向西,路过辉县,百泉,爬上了崎岖的山路。穿越了无数的山间隧道,来到了最大的山洞——愚公洞。这个山洞长约1000多米,是太行山人民经过了三年多的奋斗才打通的。洞里十分潮湿,汽车驶过,不时有水滴滴到身上。

  经过长达五个小时的颠簸,我终于来到了侦察连的驻地——东鹿庄。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村,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大山坳里。村里只有二十多户人家,分散居在各个山脚的向阳的地方。

  老百姓家里都很穷,一天三顿都是玉米粥,俗称玉米糊糊。没有菜可吃,就朝粥里倒一点自己做的酸醋。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端着碗出来,碗很大,里面盛的无一例外的都是玉米糊糊,三五成群的蹲在屋边,坡下,地上,低着头喝粥。见有人经过,才抬头和人打招呼,并把碗伸过来,说一声“吃点吧”,一副极为恳切的样子。

  连队那时没有营房,只好分散居住的老百姓的家里。连部设在家境较好的村干部家里,各班就在一般老百姓家中安排,老百姓或腾出一间房,或腾出一间内屋,室内是没有床的,就是一个通铺或土炕。

  连队考虑到我是一个大学生,安排了一个土炕给我。我打开背包,铺开薄薄的棉垫。躺在床上,望着那用玉米杆遮挡的屋顶,看着那不时穿过屋角的老鼠,我在发呆。

  刚刚从繁华的大都市武汉,来到这又穷又荒凉的地方,感到反差是如此之大,人生是如此被人戏弄,前途又是如此渺茫,我的心情变得很坏,命运又一次把我推向了人生中不可捉摸的深渊!

  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园是那么的优美,桂子山的教室是那么的幽静,图书馆的书籍让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俄罗斯的风土人情是那么令人向往,外国语言的幽默内涵是那么让我如痴如醉……

  可目前这一切都没有了,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

  眼前没有水,没有电,没有通讯,只有遍布荒野的光秃秃的寸草不生的山梁,一望无际黄蒙蒙的毫无色彩的天空,还有穷兮兮的没有一点生气的大地,面呈菜色的木讷的村民……

  关于写太行山的散文篇2:青春永驻太行山

  玻璃台板下,那张泛黄的照片——时不时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豆寇年华的我,身着绿色的军装,与战友们朝夕相处在巍巍太行山。娘子关边,五台山脉,曾留下我献身国防的足迹。青春无悔,岁月无痕。30多年前的军旅生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令我陶醉和欣慰……。

  一路北上 闷罐车把我们拉进了山沟沟

  1972年,我时年20,高中毕业。“投笔从戎,报效祖国”是我们那时青年的赤诚向往。经过报名、政审、体检和最终批准,我和同学宋钟声、王方中在东阳党校穿上了军装。

  12月25日,北风嗖嗖,寒意凛冽,义乌火车站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后勤部在东阳征集的数百名新兵,在此集结登车,我们将告别家乡,奔赴征程。

  呜——,呜——,气笛长鸣,火车徐徐启动。

  我们乘坐的是闷罐车,长长的车箱,车门两边各有两个小窗户,凭借着从窗口射进的阳光,我知道列车是往北而去,但车行多久?目的地在哪?这在当时是保密的。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对未来部队生活的向往,我们这些新兵东拉西扯,气氛热烈。不知是谁出了一道数学题:已知轨道长度30米,车厢长度13米,请回答列车行驶的速度?有人觉得这题出得莫名其妙,有人却很快答道:列车时速90公里。

  两个多小时,萧山兵站到了。“啥叫兵站”?“就是军人的车站”,带兵的张排长告诉我。“军人还有车站”?我一脸的迷惑。

  其实,兵站是设立在运输线上为军人提供旅途生活便利的后勤保障机构。

  到了上海兵站,大伙忽啦啦地跑进站内盛饭舀汤。

  列车时开时停,一路往北呼啸而行……。从上海到郑州,整整跑了18个小时。

  第三天下午,排长告诉大家:终点站到了。我理了理军装,背好背包,走出车门,远远瞧见“邯郸站”仨字。嗨!赵国到了,这可是我的祖上之地呀!

  一辆辆军车排列在火车站旁,上面盖着大蓬布,五十多号人往里一站,一个多小时,来到了河北省武安县一山沟。

  下车点名报数,同来的新兵张茂高刚一出站就病倒了。

  新兵连长姓刘,保定人,高高的个子,一身威严。他对大家说:“同学们,同志们,旅途辛苦了。从今往后,咱们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保家卫国、维护和平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既然来了,大家就要受一点辛苦,尽一份义务……”。

  在一处略为平坦的山坡旁,矗立着几栋用石头垒成的房子,这就是我们的新兵营房。进得室内,只见墙上写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八个大字,屋里设有火炉、暖气管、脸盘架,地面铺着毡子和褥子。

  远处,山峦叠嶂,云崖料峭,枯草随风摇曳,核桃树和柿子树三三两两地散落在山间,班长告诉我,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太行山.....

  关于写太行山的散文篇3:太行山上白龙松

  多年游历,见过不少古树名木,曾经在桥山黄帝陵的古柏前肃立瞻仰,在嵩山嵩阳书院的古柏“三大”下感叹人生的短暂,在济渎庙汉柏下恨人生之水长东,在王屋山不老泉边羡古银杏树的长青,在靳家岭赏黄栌王秋叶的灿烂……它们是古树,它们是寿星,它们是历史老人,不,它们都是神!今年中秋节去净影寺拜谒,在景区里见到一棵千年白皮松,它对我心灵的冲击,只有两个字——震撼!

  “寺门烟雨里,浑作白龙看。”净影寺外,山坡上,小村旁,白龙松巍然屹立。它胸围五米,身高三十米,冠幅二十米,据说年龄已有千岁,是河南现存最古最大的一棵白皮松。它通体布满白色的鳞甲,是龙鳞;硕大的树冠是龙头,树冠上的劲干与遒枝就是是龙角和龙须了。它的根裸露在外,高古、盘错、苍郁、犹如金文大篆,镌刻在土石上,撼天动地;也像满地龙蛇奔走,惊魂摄魄。我禁不住想,“颠张醉素”,如果见到这幅图景,他们的大草不知会再跃上何等的境界。这些根,就是龙爪。白龙松,名副其实!

  烂漫的太行秋色,挺立的白龙松,一幅壮美的画。白云在它的枝干中间飘,鸟巢在它的树枝上摇。伟岸,是它的身躯;沉静,是它的魂魄;刚强,是它的性格;苍茫,是它的气度;沧桑,是它的阅历。它不喜欢大海里的水晶宫,也厌恶红尘的繁华,只愿静静的耸立在这山坡之上。春天,有微风细雨为它洗沐,山花为它装扮;夏天,有风雷闪电激荡它的豪情、鼓舞它的英姿;冬天,不要担心它的寂寞,当大雪飘飞的时候,银装素裹,有千万条玉龙与它一起飞舞。

  太阳照耀它的雄姿,月亮放射它的银辉。山风梳理它的长鬣,山泉是它的琼浆,山鸟为它歌唱。佛法无边,八部天龙不自由;玉帝陛下,四海龙王常觳觫。它自在在山水间,笑傲在白云里。

  南山不老松,黄山迎客松,大众的情人。人们为它们画了太多的画,唱了无尽的歌。目已厌,耳已烦,俗不可耐——不看,不听。无语的白龙松,此时,只有它和我,深情相望。它看我,我看它,看也看不够。心跳,久违的激情;迷醉,此时的魂魄。我要把它画在心田,我要为它放歌。

  人世千年如走马,古人今人似流水。它的足下曾经有多少拜山的人伫立,又曾经目送多少人归于莽苍。今天我深情的把它仰望,明日它心里是否还有我的影像。千年的等待,它等到了我;千年的奇缘,我见到了它。不许惆怅,不许悲秋,不听雁声,不唱离歌——相遇,它和我的前世情缘!

  秋山无语。我悄悄的来了,它默默无语;它脉脉地看着我,依依离去……

  

3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