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书籍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关于书籍的散文篇1:一个人一本书

  早上想在淘宝上买一本散文方面的书,在看到品类繁多的书籍时,我纠结起是买单个作家的散文书还是买多个作家的散文集,后来,我选择了前者,至于原因,我到现在还不是很明晰,就先简单地归结于标题所言罢。

  散文,以前学语文时,以前看杂志时,以前读报纸时,都曾有所接触,语文上说它形散意不散,杂志上说它是心灵鸡汤,报纸上说它还关心时事,在我看来,散文,以平淡为极境,以人生境遇和感慨为内容,以文字功夫为辅料。

  既然散文以写人生境遇和感慨为重,而一个人的人生境遇和感慨又岂是一两篇散文所能写完,又且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他的人生境遇和感慨从总体上来看才会更加具有可读性,那么,要想读到真正的散文,多个作者的单篇的合集又岂是上上之选。想到这,我选择单人独著的理由也就清晰了。

  散文书,一个人的散文书,囊括了他对自己人生境遇所有的感慨,不管这些感慨合不合时宜,不管这些感慨幼稚不幼稚,不管这些感慨偏激不偏激,都是自己对自己人生忠实的记录,都是自己对自己人生大胆的剖析,都是自己对自己人生永恒的思索。

  一个人,一个人生,就只写一本书,书中有对有错,书中有苦有乐,书中有起有伏,一切,都无所谓。

  关于书籍的散文篇2:给书籍一点时间

  1、

  得找时间静下来,认真读一点书了。

  总是这样想着,一边放不下匆匆的脚步,即便有了一点闲暇的时间,也会习惯地坐在电脑前,将大好时光一点点耗尽。直到有一天,病了,躺在病床上,拿起书本,认认真真地进入了阅读状态。

  初冬的阳光很暖,透过窗子照进来,明亮清澈。家里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很静。楼道有人进进出出,脚步很轻。我一个人,斜倚床头,顺手拿起一本书,在满室的阳光里,暖暖地走进了作者的世界里。

  很久没有这样安静地阅读过,似乎已经忘记了阅读所带来的愉悦,几乎消失了那种读书之后的顿悟与深思。今天,一个安静而明媚的早晨,似乎回到了些以书为伴的岁月,回到了,为我一生提供精神营养的读书年代。

  用心读书的收获,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

  2、

  书架上有许多书籍,不知是什么时候购置或者是什么人赠送的,虽然每天都会清扫整理,但上一次是什么时候拿起书本,认真阅读,的确是忘记了。我不是什么名流学者,也不是什么富有的收藏家,购置的书籍都是用来阅读的。每次看到心仪的书籍,总是爱不释手,不管是食不果腹也好,囊中羞涩也好,都会把书买回来,放在书架上,顺手翻一翻,摩挲一会,然后放在一边。时间久了,新书变成了旧书,旧书又被新书所代替,书籍不断被放置在书架上,却总是没有时间认真读完一本书。就这样,书籍竟然摆满了整整一个偌大的书架,可谓是一室书房半壁诗书啊。可是,究竟哪一本书仔细阅读过?站在书架前面,感觉都很陌生。

  当然,那些不被摆在书架上的唐诗宋词的典籍,是放在床头、案边的。几部已经封面磨损,书页发黄的关于唐诗宋词的书籍,陪伴了几乎大半生,那些唐诗宋词已经烙印在我的脑海里,这些书籍似乎永远不会陌生了。

  3、

  用心读书的阶段,大约是在上学期间和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经济比较拮据,资源匮乏,书籍自然也不多,自己购置书籍,简直是一种奢望。所以,只能是借书来读。只要是能够寻找到的书籍,都会如饥似渴地读,废寝忘食地读,以至于很多精彩的段落都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更不要说那些经典的唐诗宋词了。或许,真如清代著名作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所说的那样“书非借不能读也”。想想那个时候,读书就是最快乐的时光。

  刚刚参加工作是在农村的一所学校,吃住在学校,基本没有什么业余生活,唯有读书。农村的时光很慢,也很快。特别是冬天,好像刚刚过了中午,天就黑了。教师们大都是本地人,下班后,回家的回家,出去的出去,经常是只有我一个人,伴一盏孤灯,捧一册诗书,苦读到深夜。不是我读得苦,是那时的日子很清苦。一个人读书,没有感到寂寞,只是感觉到了时光的漫长。

  古今中外,人文艺术,但凡能寻找找到的,不会去挑剔,去选择,都会拿来读。不一定能读懂,但一定会认真,全身心投入的去读。也没有多什么明确的阅读目标,就是喜欢。那个时候,不读书,还能做什么呢?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什么其他的娱乐,没有那么多的课业负担,没有那么重的生活压力。有的是的慢时光,都可以用来阅读,把所有快乐的时光都给了书籍。是啊,现在想想,那一段日子真得很快乐。常常和同事打赌,拿出一本唐诗或者宋词,他们随便说出作者,标题或者词牌名,我就能将诗词的内容背诵下来。他们总是很惊奇,我也因此很得意,很快乐。

  4、

  如今,手头逐渐宽裕了,遇见自己喜欢的书籍,可以毫不犹豫地买来,却没有了时间,不能静下心来,走进书的世界。我们的时间都到哪里去了呢?是工作太忙碌,生活压力过大,还是我们的业余生活太丰富,冲击了本该属于书籍的时间?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捧书而读。即便拿起了书本,目光停留在书页上,却难以走进心里,无法达到身心俱融,乐而忘我的境界。

  生活节奏加快了,不应该成为我们不读书的理由。而是我们变得懒惰了。我们的选择更加多样化,那些简单刺激的,只需疯狂不用思考的各种各样的消遣方式,挤占了本该属于读书的时间。

  关于书籍的散文篇3:为自己制作书籍

  书,不仅可以买,也可以自己制作。我素有自己制作书籍的习惯,而且自认为自己制作的书,放在正式出版的书籍中可以乱真。自己制作书籍,主要为学习方便,也为节省地方,同时也为把自己零散发表的文字集中起来。

  我制作书藉的习惯,起因于年青时工作的需要。那时从事新闻工作,写新闻文章需要范本,而正式出版的范文不一定对口,于是萌生了自己给自己编范本的欲望。我制作的头两夲书是《新闻作品选》、《人民日报-报告文学选》。我有《人民日报缩印合订夲》和《文汇报缩印合订夲》,均为16开整版缩印,为我编书、制书创造极大方便。其中,我编的《人民日报-报告文学选》,把《人民日报》近十年中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搜罗殆尽,200多页收作品200余篇,200多万字,蔚为大观,成为我当时案头的范夲。我还汇编成一夲《文汇报-学术论文选》。后来我又将自己发表的文字编制成《学步屐痕》一、二和《论文留影》3本书。

  再后来,我又把编制书籍用于学习资料的收集上,我书柜中至今还有一部分是我自己汇编的书。我是个书迷,踫到好书总想买,而问题是家里容量有限,虽有一书房,也还是没地方放。不得不把年青时购买的外国的、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和一些其它书籍整箱地送人,舍不得也没办法,只留下需要常翻阅的书。后来,心有不甘,觉得有用的书还是要给自己留下来,于是自己制作书籍的老办法又派上了用场。例如《古代汉语》,我有王力的、北大的、许嘉璐的、复旦的.读过后不可能全留下,我就拆书,把书中对我有用的菁华部分留下,文选等摒弃,重新汇编成书。原来12本书变成两本,既省了篇幅,又便于重读。用裁剪压缩的办法,我还制作了《中国历史参考手册》、《中国历史地图》、《写作》、《中外文学知识》等书。其中,《中外文学知识》还制成了与《辞海》缩印本大小厚薄相仿的硬皮精装本。自己还有一个奢望,就是自编《中国历史掌故》和《中国历史知识荟萃》,不过需要自己动笔,工程浩大,有生之年能否竣工还未知可否。

  自己制作书籍並不难,工序: 1、打印封皮、目录,内页按序码齐。2、将扉页、目录、内页码齐,上下用铁夹夹紧,在书脊处厚厚地涂上胶水,粘封皮。3、粘好后平放,不松铁夹,放置24小时后松夹即可。上述步骤适用于600页以下的书籍。其中的关键是书脊涂胶,不能太少,要使用粘性高的粘纸胶水,要让胶能少许渗入内页;但也不能松夹,防止造成胶流入内页毁坏书籍。4、如制作厚本、硬封面,则要将书打孔穿线,并在书脊处先粘布,然后粘硬封皮,这样才有強度,才能牢固。总之,整理书页的时间长,装订一本书一顿饭时间足可搞定。

  

3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