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年俗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关于年俗的散文篇1:年俗年味

  家乡的年俗很美,家乡的年俗在农家人的厨房里,青烟袅袅的烟囱飘逸着迷人的年味。温暖、祥和的气氛笼罩着隆冬时节的村庄,别有一番乡土风情。此情此景,不由让我穿越回了天真可爱的童年时代,昨日历历在目。

  磨刀霍霍杀猪过年。小时候,每年过年的时候,我家总要杀猪的。每年的春天,娘总是要买两头黑毛猪,一头到年根底卖掉,一头杀掉过年用。

  腊月二十五,娘请来杀猪匠二狗哥为我家杀猪。麻利的二狗哥跳进猪圈,两手一较劲,就把一百多斤的猪按在地上,三下五除二把肥胖的家伙捆绑起来。黑家伙不停地嘶叫着,向二狗哥发着抗议。但它也许忘记了,“猪羊一道菜,”那可是佛祖给人类的福利。

  早已备好的一锅热水在呼呼的火苗助威下,咕嘟咕嘟地翻滚着。不一会儿功夫,二狗哥就把一头猪大卸了八块。娘把其中的一块儿大约有10斤的肉块作为二狗哥的辛劳费。

  我和一群淘气的小伙伴没有被杀猪的过程吸引。等着缠着二狗哥为我们取出“猪尿泡”,然后,靠他那丰足的肺活量把“猪尿泡”吹起来,“猪尿泡”鼓胀成了一个大气球,然后,娘用绳子把它扎起来,挂在阴凉处风干。那时,我们的玩具少,这所谓的球就成了小伙伴们年间的玩具,一群捣乱小子围着 “足球”,跑满大街小巷。

  杀完猪,安排肉的活就是娘的了。按照亲戚的户数,娘把猪肉分成若干份。剩下的肉娘就腌制下来,来年要吃到出正月,或更长的时间。从大年初二到初七,爹和娘就开始走亲戚.七大姑八大姨、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亲戚,总是要拜访的。大年初二,外甥给舅舅拜年,舅舅可不好惹,那是娘的娘家人。初三是侄子给姑姑拜年。初四,爹娘总是要带着我们去到姥爷姥娘家走一圈。“一个女婿半个儿,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爹要做女婿应尽的义务,娘要做女儿应尽的孝心。

  煮熟的肥肠、心肝肺,那是我们兄弟的所爱,香的流油,香的整个村庄都在流口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是我们最解馋的时候,在那个年代,过了年,吃肉的日子就很少了。

  忙忙碌碌蒸年干粮。“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家家户户发面蒸干粮,准备过年的吃食。为了图个来年有个好兆头,家乡人总是要把年干粮,蒸很多很多。我印象中,娘总是要用挂在过道里的柳条簸箩,蒸上满满的一簸箩各种样式的干粮,有枣卷、米团子。枣卷是白面的。米团子是小米面和白面参合在一起的,有咸的是用南瓜做馅,还有甜甜的豆馅。

  “吃了隔年瓜活到八十八。”每年春天,娘总是要在菜地里种下几棵南瓜的。秋收过后,在娘的精心保护下,南瓜熬到过年。娘边包包子,边念叨着这句话。我知道的,这是盼望着家人每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幸福安康。

  那豆陷,更是香甜。豆馅儿是用红小豆红枣蒸熟后,弄成枣泥豆泥馅儿做成包子。弄豆馅儿时,我总是围在锅台边,等待着豆馅儿的出锅,嘴馋的我总是在奶奶的疼爱下,瓦上一小碗儿让我吃个够。

  过了二月二,这年就过完了。过年的干粮,总是要吃到出正月,因为没有保鲜的冰箱,天气转暖过年的剩余干粮,都吃的咧嘴笑,都吃的长出了绿毛毛。

  幼时的记忆,已属昨日。奶奶已故去了,我也进入了不惑之年,我的儿女们也经过了我的儿时。如今的年,娘早不再喂猪,也不再宰猪。如今的肉食店,各种猪肉更是多之又多。平常日子的吃喝和过年也没啥区别,父老乡亲们想吃啥喝啥,要啥有啥,然我更想念那当年的香香肥猪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怀恋童年的年俗,那时的年味那样的香甜,那样的浓,飘逸着乡土气息,父老乡亲间容有的是一种淳朴的乡情。

  关于年俗的散文篇2:家乡的年俗

  彩绚户庭更郁垒,欢传院落竞樗蒲。老来乐事关心懒,吟对梅花捻断须。

  ——引用宋代诗人葛起耕的《除夕》

  年,劳累的驻足,丰收的喜悦,更是团聚的欢乐。

  年,在家乡,从腊八备起,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十五元宵节。

  家乡,遥远的西北一隅,地方风情的年俗独特丰富,节气浓浓,别有一番历史的蕴味在张扬。如果有兴趣,不妨跟随我不够成熟的笔锋,领略脱离城市喧嚣的另一种原汁原味的朴实。

  【腊八节,年味渐浓】

  进入腊月,腊八节如期而至,家乡人都要喝上一碗自家秘制的“腊八粥”。

  为了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勤劳迷信的大人,都会从附近的河里捞一大块冰置于院落的某处,待冰块中出现形如麦粒、豆粒、荞麦、糜、谷子的模样,预为五谷丰登的象征。

  妇人们再以大米小米为主料,拌以玉米、扁豆、桃仁、杏仁等佐料,置于自家最大的一口锅中以温火慢熬,待时间足够,旺火也渐灭,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形色俱成,然后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前,一碗一碗喝,一碗一碗品。喝剩下的也没有浪费的份,按份喂给猪、牛、羊喝,寄寓来年六畜兴旺、百业顺心。

  过了腊八节,遍布大街小巷的“年味”愈渐浓厚,村头巷尾,房前屋后,张灯结彩,采集年货,剪窗花纸,一个个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祭灶神,惩恶扬善】

  传说九天东厨灶王,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会上天向玉皇大帝面奏人间冷暖疾苦,惩恶扬善。出于对天神的敬畏,迷信的家乡人便向灶神行贿,特以专制的祭灶糖及佳肴美味敬奉,祷告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只是传说,谁都清楚只是传说,但祭灶的风俗一直未变,只是为了求取安心。或者说,潜意识里盲目的相信,灶神真的能够惩恶扬善?

  【扫庭院,一尘不染】

  积了一年的污垢,挑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全家老少齐上阵,房前屋后,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通通都要打扫个遍,不能漏扫一隅一方。

  用大人的话说:“扫出去的是垃圾灰尘,是烦琐劳累,留下来的是干净卫生,是心情舒畅。”所有的期盼在心中酝酿,所有的愿望在亮堂的屋里弥漫。

  【办年货,迎接新年】

  逢集的乡镇街道,人声嘈杂,热闹非凡。有摩托车的嘀鸣声、吆喝声、坎价声,还有各种小吃的香味四处弥漫,香气溢人。

  置办年货的人们,左转右转,似是挑花了眼。鼓着腰包去上街,给小孩大人添买新衣服,置办齐全必须的家用电器。当然,挂历、台历、年画是必不可少的,还有鸡、鸭、鱼、虾、瓜子、花生、水果及各样新鲜蔬菜,各种香味调料,都是必备之品,缺一不可。

  回家打开大包小包的成果,可谓是姹紫嫣红,赏心悦目。巧手的大人,总会将厨房里堆积如山的食物原料,加工成各色美食,如糟肉、扣肉、丸子,大碗小碗重重叠叠,蔚为大观,只等亲朋好友在节日里团团圆圆围上一大桌尽情享用。

  【守除夕,岁岁平安】

  除夕到了,年真正的来了。

  从下午三点开始,午夜饭团圆饺陆陆续续上桌,清脆的鞭炮声在村庄此起彼落的响起,家家户户在大门前烧香请祖先,四方贡桌上摆放祖先牌位,恭恭敬敬的献上酒、茶及各种贡品,焚香磕头,以示过年不忘祖先,不忘本。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全家人酒足饭饱,围坐在一起,面对祖先的牌位开始拉起了家常。好喝酒划拳的围一桌,夹着烹调好的凉菜,比手划拳,好不热闹。喜好打牌的也围坐一桌,打着小牌赢着小钱,偶尔还不忘使使坏,偷藏一张牌作作弊,比比谁的眼睛亮。

  零晨零点,烟花礼炮空中绽放,像是要点缀这个不眠的夜。

  关于年俗的散文篇3:家乡年俗

  每进腊月,年味日浓,大人小孩就都有了各自的安排和打算。

  小孩生性贪玩,逢年过节,自然更是欢呼雀跃,巴不得年节马上就到,好着一身新衣,拎一串鞭炮,或噼噼叭叭炸响于街头巷尾,或冷不丁地爆响于门前屋后。而每家的大人们,则因过年而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是春节临近期间,更是起早贪黑,一边要忙于家里的杂务,一边得盘算外边的买卖。但最为紧要的事情,莫过于备办年货了。

  过年前的两三天内,只见家家户户的老老少少,蜂涌进城,把个街道和集市挤得水泻不通,人们你拥我,我挤你,或购新衣,或添物什,或买酒肉,或购糖果,卖的开个高价,买的还个中平,有的干脆利落,不在乎什么钱多钱少的了,只要货好就行,图的是买个称心,买个如意,反正一年到头,难得慷慨一回。到了下午散街时,一个个满载而归。一路上车来人往,络绎不绝,有车拉马驮的,有肩挑人背的,也有用手推车或是三轮车拉运的,似乎要在年尾岁首把该卖的卖掉,该买的买回,因此家乡的年货街,年年都热闹空前,成了乡人进行大聚会、大交流和大买卖的聚散地。

  事实上,人们过年是吃不了多少的,尤其是吃多了大鱼大肉,你还有多大胃口。但风俗如此,你总不能像城里人一样娇气。大凡买菜买肉,乡人动辄就是十几斤、几十斤甚或上百斤的买,虽然手里并不十分富足,但在年前买下的东西总要足够应付年后最少也是半把个月的消耗。因此每年的春节,都快成了家乡人进行大手买卖、大手使钱和大碗吃菜、大碗喝酒的盛大节日。

  送灶君

  腊月二十四,传说是灶君老爷上天之日,故家家户户都在这天晚上把锅灶擦抹干净,用一小碗,盛满五谷和切细了的稻草秸,然后用香盏点上油灯恭送灶君上天。为不让灶君把家丑启禀玉帝以遭惩处,故乡人多用大麦芽制作的白糖(一种宜含化而不宜咬嚼的饴糖)作献品,欲把灶王的嘴给封起来,让他有口难言。

  每入农家,常见居中的后堂楼墙上贴有“天地国亲师位”

  之牌位。牌位之侧,则分别贴有灶王和祖公牌位。在灶王牌位之中弦,有只书“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之神位”的,也有在灶王牌位之侧再各书“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或“上天奏好事,回宫降吉祥”的。从供奉的牌位看,灶王已然成了人间的司命神主,天上的耳目神仙,故而乡人将其送出,还得在大年三十晚上点香灯、备贡品将其毕恭毕敬地迎回,以图风调雨顺,家道吉昌。

  

2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