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胡同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胡同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那关于胡同的散文会怎样描述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胡同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胡同的散文篇1:胡同里的时光

  清晨从梦中惊醒,见到的不是第一缕阳光,而是积淀在枕边的泪痕,晶莹的泪珠顺颊而下,浸湿了属于我的时光。

  半睡半醒中,满山遍野的百合、玫瑰、菊花,瞬间美丽了我的生命。深深的吸一口,各种清新注入灵魂最深处,塞满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美丽了我所有的时光。

  独守一段安静而平和的岁月,静享上天的恩宠,足不出户的守候着我的幸福。晚餐后,我衣着短裙,耷拉着拖鞋,随意将头发髻成小卷,素颜漫步在悠长悠长的巷子里,企图贪婪的吮吸这最后一丝阳光,残阳将孤寂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少了外界的纷扰,殊不知走着走着竟多了几分忧伤,索性靠墙驻足,紧闭双目,不再前行。

  安然的睡到自然醒,时钟已指向正北方,这是饱受了N个失眠的折腾之后上天给我的宠幸,这个夜晚不知做了一个多么美好的梦,醒来时,嘴角竟残留着梦口水,如孩子般扯着衣袖拭去。习惯用食指去倒腾耳边的发梢,这次,用力的拉扯着发根,拼命的回忆着伴我入眠的梦境,连一点影子也没有。

  住在胡同的时光,伴着我的多是有雨的日子,纵然美丽的油纸伞也没能挡住我的忧伤,戴望舒《雨巷》里的丁香与我结伴同行,天空没有期盼的那么明朗,大都是透过巷子的高墙看到的一线天,分不清四季,每一天的心情,每一天的天空都百般的相似。

  再寂静、再美丽、再向往,那个胡同毕竟是不属于我的地方,我只是路过而已,终还是离开了。离开的清晨,天空依然灰暗,收拾起行囊踏上返程的列车。离去的那段时间,每次想起总会心痛与不舍,有一种切肤之痛,深入骨髓,痛彻心痱。

  往后的日子里,我时常被一些不知名的梦境惊醒,原来是为了祭奠那些逝去的时光、那个远去的胡同、那个巷子、还有那个老长老长的身影……

  记忆渐行渐远,时光如车轮般沿着轨迹前行,一切依旧,胡同里的记忆却依然清晰!

  关于胡同的散文篇2:北京的胡同儿

  北京这个地方世人都知道,名气太大了,大到想写它很难落笔,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到不知从何说起,厚此薄彼会深感内疚,全景式的又颇费笔墨。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

  最早知道北京是刚懂事时,父母的口中,看着他们提到北京脸上那种神圣的表情,感到诧异!后来上学前班时学的第一首歌《我爱北京天安门》使北京抽象慢慢变得具体清晰起来。看着图书上的北京天安门,好像格外高大宏伟,背后闪着金光,天安门成了那时心目中北京的标志。小时候六岁时去过北京,那时大舅在北京南口当兵,当时刚听说“北京南口”还以为在北京的南端,后来知道却是在现在北京北边昌平区的西北部,距离北京城还老远!

  北京那些宫殿,园林,庙坛甚至陵墓有很多人在口中和笔端去描述它们,自己不会再赘述,也无意义。只是走在北京城大小的胡同儿里,耳旁飘来的几句京腔儿,看见在小吃摊儿上,当地人坐着马扎儿,细细地品着着豆汁吃着焦黄酥脆的焦圈儿,感觉这是真正北京人的生活状态,悠闲自得的神情带着些优越感。毕竟天子脚下,养成北京人的“贵族习气”所以有了北京的“爷”文化,清朝时期见面互相请安,口里道声:“某爷”您吉祥!从前的皇帝也称“爷”什么:康熙爷,雍正爷,乾隆爷---甚至到了底层登板儿车的苦力也称:板儿爷。北京人有天生的优越感,但不是骄横,热情似火也乐意助人,即使每天穷困潦倒的吃着窝头咸菜,心里只要想到自己是北京人,那些粗食仿佛也能吃出满汉全席的味道来!

  到北京就爱走走北京的胡同儿,历史上的北京以胡同众多而著称,民间有“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的说法。元《桥津志》记载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条火巷,二十九条胡同”;明朝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记载,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1170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459条;清朝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一书中所列的北京街巷胡同名显示,清朝时北京有街巷胡同2076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978条;1944年日本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记载,当时北京共有3200条胡同;1949年的统计显示北京城区有名字的街巷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而习惯上,人们把上面提到的胡同、街、巷、道、里统称做:胡同。

  从古到今北京城里标志着权利最高点的紫禁城和中南海,和这些平民百姓生存的胡同儿大杂院和谐共处。北京人喜欢议论时政国事, 敢于独立思考并敢于表达出来,因此才会成为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北京的胡同儿在拆建中所剩无几,老北京城的那种味道慢慢消逝,想到这些竟有些感伤,这些胡同儿最能代表北京的生存状态,也是北京重要的市井文化标志。生活在胡同儿中的那种安逸悠闲,不管朝代更迭我自洒脱依旧,寒来暑往生活气息浓郁如常,听着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蓝蓝的天空鸽群响起的阵阵鸽哨,狭小公用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叮当作响。血红色的残阳轻柔地撒在北京胡同儿斑驳残破的院墙上,错落分布在两旁的高大树木遮蔽在四合院门洞的上方,胡同里由于下班时间人多了起来,此起彼伏的自行车铃声清脆悦耳,一帮小学生打闹欢笑着追逐着,亲切感油然而生,这种状态现在好像倒成了一种奢望。

  听说北京胡同拆掉后,会有在此住过多年的街坊邻里,不约而同再回来看一眼:仿佛自己把什么东西落在这里了——北京的胡同儿也见证了历史,默默无闻的活到了现在,就像北京人的性格:朴实无华又宽厚对人,有傲骨且无骄横,务实又满腔热情!不知是胡同儿造就了北京人还是北京人创造了胡同儿文化,也许是互为依存的“相濡以沫”吧。

  关于胡同的散文篇3:行走北京胡同

  背着行囊,一个人行走在都市的街头,看着人山人海的天安门广场,还有人满为患的紫禁宫,如何远离这拥堵与喧哗,去放飞自己的心情呢?我一个从小就生活在江南小镇的后生,第一次来寻觅老北京人真正的情结。

  我找到了!

  其实北京还就有这么一处清净的去处,北京人既没有把这传统的街道改成浮华的旅游小商品市场,也没有把上百年、甚至千年的古宅改成商铺,它始终保持着原貌,里面还住着普通的老百姓,哼着那原滋原味的京韵大鼓,让你去寻找前人的踪迹,追寻那过去的时光。

  这就是北京的胡同。

  在历史和现实中,北京胡同都是老百姓与普通官吏生息的场所,胡同与北京文化的形成和存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相比于代表皇家文化辉煌的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胡同可以说是北京平民文化的代表,底蕴深厚。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京韵嘹绕。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北京的胡同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记载了这块土地的历史变迁、时代风貌,它是老北京人鲜活生命的象征,更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而我行走在这清净的胡同中,仿佛穿越了历史,寻找这都城的记忆与遗存。

  北京原有七千余条胡同,名称也五花八门,而且每条胡同都有一段掌故传说。尤以八大胡同闻名中外。在我眼前的就是八大胡同中著名的陕西巷“上林仙馆”。 “上林仙馆”也叫 阿来客栈,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保存完好、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天井式四合院,二层砖木结构,前后两层院落,古朴幽雅。

  由于临近古都紫禁城、前门、大栅栏等地理优势,这里曾经是显赫一时的一家以接待王公贵族、达官显贵为对象的涉外旅馆和休闲娱乐的著名风月场所。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上层社会名流都曾光顾于此,并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美谈佳话和历史印迹。

  清朝末年,红遍京城的一代名妓义士,后来成为状元夫人的赛金花曾在这里下榻,组建“金花班”接客,并开设“金花书寓”。在此造就了她传奇的身世、备受争议的经历以及令人悲怜的结局,谱写了她在乱世中曲折离奇的一生 。

  民国初年,一代名妓小凤仙,曾机警舍身,帮助时任袁世凯政府中的护国大、东宫太子师、云南省都督的蔡锷巧妙离京,回云南起兵讨袁,为共和大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为后人留下一段风流倜傥而又催人泪下的“美人助英雄”的千古绝唱。故事也是发生在这“上林仙馆”之中。

  北京“胡同”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见诸元杂曲。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是有文字记载最早的胡同一词。“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

  北京在对古城的改造中,很好地保存了“胡同”这一文化遗产。既没有过度的开发,让它商业化;又没有让它甄没,让它消失。而是合理的规划、修缮,胡同还是老百姓的胡同,院子还是老百姓的四合院。

  看着这各式的院落门楼,门前那一对对各异的石鼓,还有那透着历史印迹的条条胡同、行走在这胡同中的老百姓那闲暇的背影,这里没有京城官场上的刀光剑影,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呈现的是老百姓一种悠闲、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虽然有许多的事情存在,但他们过的还算满足。

  正阳门下,大栅栏旁,小时候听我爷爷讲那古老的传说… …

  
看了“关于胡同的散文"的人还看过:

1.关于北京胡同的散文3篇

2.关于北京的名家散文

3.关于北京的散文3篇

4.关于北京胡同的英语美文

5.关于北京生活的散文

28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