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都江堰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都江堰地区的水文化信仰在历史上由来已久。作为中国众多民间信仰的重要分支之一,中国民间水文化信仰在都江堰这一地区,因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而表现得尤为显著和独特。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都江堰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都江堰的散文篇1:都江堰听水

  都江堰这个名字我很早就知道,我刚当兵时就有好几个战友是都江堰的,当时觉得不过是一个地名而已,不曾细究。

  我真正关注都江堰是二OO二年。因读了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才知道这个地方不仅钟灵毓秀,而且文化源远,极富内涵。余是大学者、大作家,他以丰富的史料,深沉的情感,独到的见解和非凡的文笔,把我引入了那个似有似无的梦幻之地,总盼着有朝一日身临其境。

  机会终于来了。我们这次考察的第二站就是都江堰,因逢周末,不便搅扰都江堰局的同志,我们决定先不联系,自行到景区看看。为了方便和节约开支,我们向中国青年旅行社成都分社报了名,在旅行社的安排下,与山西晋中的一对小情侣,还有两个不知什么地方的单身女士组成了一个小型旅游团,于1月9日7点半准时向都江堰进发。眼看就要走进这个向往已久的胜地,心中自是激动。路上,导游不停地向我们介绍都江堰的山水、风物和人情,但我没听,也不想听,我喜欢一个人于想像中体验那份唯美的感觉。

  那天,都江堰的天气格外地好,丽日和风,气温在13度左右,用四川话说,安逸的很!因来得早,景区工作人员还没上班,导游去排队等候买票,我们下车自由活动。我招呼大家用早餐,但都说不饿。我便独自就近找了家面馆,要了一碗当地名吃“渣渣面”,麻辣味的,口感极佳,我一鼓作气吃了个汤水不剩。擦擦嘴巴,舒展一下腰肢,感到通体舒泰。

  这时,我突然听到了浩荡的水声,好像激越的和弦,那么粗旷,奔放,坚毅和从容,我竖起耳朵,仔细倾听,脑海涌动无限遐思。循水声而去,一条古朴典雅,清幽灵秀的小河进入眼帘,两岸绿树葱茏,柔枝交错,亭台楼榭掩映其中。一座气势非凡的廊桥横跨在河面上,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古桥,叫南桥。步入桥廊,静立远眺,清凉的空气洇润着鼻翼,闭上眼睛,便感到了一种直抵心间的安宁。

  水声,来自脚下廊桥的桥墩之间,水流至此处,好像蓄足了力气的跳水运动员一样,四肢一缩,身子一纵,一个猛子扎了下去,桥墩之间便留下了一个神秘莫测的旋涡。我喜欢看水,更喜欢听水。我常想,水应该是有生命、思想和灵魂的,那滔滔不绝、变化万千的水声,也许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水,在用自己的方式,日夜不息地讲述着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同时畅想着未来。

  水是都江堰之魂,围绕着水而产生的典故和传说,形成了极富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因为有了水,这座千年古城便有了历久不衰、蓬勃旺盛的生命和穿越时空、古今交融的恒久记忆,有了兼收并蓄、多元合一的开放思维和清纯自然、恬淡从容的无穷魅力。

  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的伟大“生态工程”,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创造这项工程的代表人物是公元前256年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他们的功绩。但我不是学者,无意探究她的历史和渊源。也不是作家,表达不出崇高的人文关怀和睿智的哲理感悟。虽然我也喜欢写作,但也仅仅是喜欢,顶多算一个文字爱好者吧!看看余秋雨的《都江堰》,写得那么跌宕回环,大气辽阔。再看看夏磊的《千年一堰》,写得那么唯美典雅,韵味悠长。在他们面前,我有种李白当年在黄鹤楼的彷徨与无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技不如人,枉自嗟叹!

  好在还有耳朵,道不得,那就听听吧!都江堰的水声浸润着我的每一个根神经,能独自静享这流淌了数千年的大音,已是几世修来的福份了。从南桥,到宝瓶口,到飞沙堰,再到鱼嘴分水堤,水声始终不绝于耳,时大时小,时激时缓,一会似万马奔腾,震魂撼魄,一会似子规夜啼,如泣如诉,一会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错杂弹。我始终故意和团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儿看看,那儿听听,心随水声而动。在水声的浸润中,我的灵魂得到了空前盛大的洗礼。

  从都江堰西南行十公里,是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山上林木青翠,诸峰环峙,曲径通幽,自古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但游览过后,我心里并没留下多少印象,惟有都江堰的水声一直在耳边回响。

  都江堰听水,听的是响彻千年的地籁!

  都江堰的散文篇2:都江堰感怀

  都江堰这一享誉古今中外的宏伟水利工程,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早已有心去那里一游。去年十月,我有幸陪同全市知识分子拔尖人才一同外出考察,终于了却心愿。

  我们乘坐一辆中巴车,从岷江源头出发,翻过岷山、邛崃山脉的崇山峻岭,沿着红军长征走过的松藩草地和部分山路,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终于来到心仪已久的都江堰市。清晨,我们一行人去游都江堰,只见薄雾笼罩玉垒山,滔滔岷江水顺流东下,满山葱绿披上一层淡淡的轻纱,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走在通往古堰的路上,仿佛听到历史的足音正锵锵作响,告诉我们古代英雄为民造福的动人故事。那些有着极强生命力的古迹,正穿越时空的界限,向我们展示古人的壮举和非凡才智。

  都江堰是战国时水利专家李冰主持修建的,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名灌县)的岷江中游。公元前二百五十年左右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最为著名,虽已有二千二百多年历史,目前在川溪平原仍发挥着显著的经济效益。而在水利工程修建以前,岷江水源旺盛,易淤易决,水灾特别严重。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访查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沧海桑田,世事多变,祖国大好河山虽已千百次变迁,然而,都江堰却是雄姿依旧,青春永驻,神奇犹在。至今,仍然是“天府之国”永葆青春的源泉,人民赖以生存的命脉,世世代代滋润养育着四川人民。不仅如此,它在水利工程学上的伟大创举,今天仍为中外水利专家们所津津乐道。整个工程气势如虹,雄伟壮观,无论古今,都是游人喜游乐道的绝佳去处。凡是游过都江堰的人,无不为中华民族有此伟大而神奇的水利工程而惊叹叫绝,并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游都江堰时,正是稻黄蟹肥季节,初升的太阳将覆盖在田野和江面上轻纱般的薄雾慢慢驱散,岷江顿时漾出道道绿色的波澜,大地呈现出一片金黄色的世界,就连那些乡间的竹篱茅舍也戴上了金色的光环。滚滚东去的岷江水奔腾而下,顷刻间奇妙地化作汩汩细流,在成都平原广袤的田野里漾青泛绿,蜿蜒交错,波交潋滟,使这铺青叠翠的丰腴之地,显得更加蓬蓬勃勃、生机盎然。难怪古人有此佳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神奇的都江堰,不就是那“活水源头”么!

  不一会,我们来到“离堆”。这里是李冰父子当年为疏导洪水而凿开的石山,因离开对面的母山——玉垒山而得名。导游小姐告诉我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设施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和内江两股水流。外江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有许多排洪作用;内江在都江堰市西南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在都江堰附近,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槽、飞砂堰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漫过而流入外江,以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都江堰附近的江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冲填淤积,每年必须在外江、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淘挖。相传李冰为了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制定了“深淘滩,作低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从而使岷江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流向逾远,分支愈多。内、外江流域灌溉总面积曾达300余万亩,经大力整治扩建,现已达近千万亩。

  站在“离堆”之上,都江堰的主要工程——鱼嘴、分水堤、飞砂堰以及调节流量的水闸,便一一尽收眼底。放眼望去,从嵩山峻岭中奔腾呼啸而来的岷江之水,挟雷携电滚滚而下,颇具催枯拉朽、吞噬一切的气势,令众多游人不禁瞠目结舌。然而顷刻间,那来势汹涌的巨大洪流,早已被利剑般的“鱼嘴”劈砍成两半:一半狼狈不堪地逃进分水的闸门,沿分水堤向外江流去,经乐山、宜宾汇入长江,流向大海;令一半则顺逆人意地向当年人工开凿的玉垒山——人称“宝瓶口”流去。涌进“宝瓶口”的江水,通过下游比密如蛛网的农村灌溉水渠,变成了成千上万条涓涓细流,浇灌成都平原的万顷良田。两千余年来,都江堰的水就这样没日没夜、奔腾不息地流着,使成都平原十四个县近千万亩农田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正是都江堰的杰作,没有都江堰的伟大工程,怎会有“天府之国”的美名。

  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历史上为民造福的人,历史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古代人民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在玉垒山下修建了“二王庙”,供世代华夏子孙前来供奉瞻仰。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二王庙”前,只见此庙背山面水,依山势起伏,亭台殿宇,飞檐斗拱,隐现于参天古木之中,颇为古朴壮观。据史料记载,“二王庙”始建于公元四百九十四年,原来规模较小。现在游人看到的,是经过宋代大加整修形成的规模。李冰父子之所以被称为“王”,体现了历代人民对他们的尊敬。因为李冰生前不过是个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干部,根本达不到“王”的级别的。可见,对于造福于人类的人,人民是崇仰的,世代难忘的。当我们拾级而上进入庙堂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在四壁的李冰治水警局:“三字经”、“六字诀”和“八字格言”等。读着那些富有哲理而又具有科学思想的治水经验之精华,我们不禁对李冰父子肃然起敬。紧接着,我们来到李冰的供位前。李冰的供位是别具一格的,宽敞明亮,既无龛笼栏杆相隔离,也无护卫怒目侍立两旁,给人一种毫无戒备森严的感觉。在神座上侧身而坐的李冰,正凝视着捧在手上的治水蓝图,那深邃而严肃的目光仿佛告诉人们:治水方案已经成竹在胸,志在必得。人们不能不暗自佩服塑造者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把李冰塑造得如此体察民意,平易近人。塑在后殿的李二郎像,也是匠心独运的。只见他手持开山铁铲,挽袖卷裤地站在那里,身体向前倾去,双目凝视前方,那神情仿佛正等待父亲的一声号令之下,带领千军万马展开劈山造堰的会战……

  行走在古堰之上,我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真正千古不朽、流芳百世的,不正是那些像李冰父子这样真正为民兴利除弊的人吗?如果这位太守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只顾当官做老爷,或只图虚名而不干实事,在科学水平非常低下的古代,是绝对不会有如此辉煌壮举的。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面对古人,今天的人民公仆们该作何感想?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还是多干实事、好事、得民心之事?是追求享乐、贪图安逸,整日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还是艰苦奋斗,勤政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借古以鉴今。古老的都江堰,你给我们带来多么深刻的历史沉思!

  都江堰的散文篇3:都江堰印象

  5月2日,在酒店宴请莲香弟妹全山、莲英、莲萍及其家人。听说妻弟全山的儿媳曾去都江堰市支教,很想同她聊聊那里大地震后重建的情况。9年前我去成都出席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颁奖会时,曾参观游览过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守李冰为治理岷江水患,率众凿离堆、穿二江,修建了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引水口三大部分组成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整个水利工程三位一体,巧夺天工,自然构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自动排灌系统,孕育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

  作为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巨制,都江堰堪称一绝,成为人类水利发展史上的旷世奇观!置身这座经久不废、举世无双的千年古堰,一种由现代穿越古代的神秘感和崇敬感油然而生。这真是“涛声细说千年事,古堰任你逍遥游。”

  2002年8月29日下午,我们驱车前往都江堰。站在伏龙馆前,面对浩浩荡荡、汹涌澎湃、震颤大地的大江急流,强烈感受到滔滔江水那种惊心动魄的巨大魅力。只见奔腾呼啸的江水如一群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势不可当。当江水奔撞到修筑在江心的鱼嘴分水堤后,刷地一下分割成二股水流,直窜出去,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上,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次撞向另一道坚坝,尔后按照筑坝导流的设汁要求,驯顺地调整水流方向。

  这时,被驯服的急流猛醒过来,翻江倒海,咆哮如雷,一路狂奔而下,令人震撼。滔滔江水经飞沙堰溢洪道分洪后,直奔宝瓶引水口,又乖乖地缓缓流淌,分流到成都平原大大小小的河道水渠,变水害为水利,浇灌良田万顷,造福子孙后代。

  离开宝瓶引水口,我们继续前行,提心吊胆地跨上一条横江索桥。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往前挪动,桥身不停地左右晃动。透过索桥漏空,看到脚下湍急的江水吐着白沫奔腾而去,心中不免有点胆怯,只能鼓足勇气往前走。

  好不容易越桥过江,来到离桥不远的玉垒山麓上,走近二王庙。这里钟鼓?磬,朝朝暮暮,伴着涛声,轰呜不息。当地百姓世代相传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丰功伟绩,年年岁岁,饮水思源,来到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虔诚膜拜心中的水神,祈求神灵保佑,年年风调雨顺,水土滋润,五谷丰登,过上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

  如今,经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考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坚如磐石,完好无损,依然发挥着防洪灌溉的重要作用。二王庙虽然被震垮,但李冰父子水神的高大形象永远屹立在亿万人民心中。我深信,重建后的二王庙一定会更加美好,香火兴旺,永不间断。

  但愿为官者都能象李冰那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实在在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2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