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比较有深意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经典散文即美文 ,它拥有众多的 美质 :含蓄而蕴藉的意境美、真挚而深浓的情感美、睿智而深刻的哲思美、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美、自由而灵活的构思美。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比较有深意的散文,欢迎大家阅读。

  比较有深意的散文1: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最近无意中看了一本《非是非非》悖论的哲学书,本人对哲学是一窍不通,看了一半就被里面有关“白马非马”、“水果是什么?”、“我在说谎”等给绕得迷迷糊糊。然而我被本书中一则故事给吸引,并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书中的作者在一次国外的旅行中来到一个岛屿,这个岛屿中有一个城堡,每个进入城堡的人必须拿着通行证才能进入,而通行证必须在城堡内才能拿到。所幸与作者同行的好友事先已经拿到了两张通行证才顺利的进入城堡内。但奇怪的是,在城堡内,只要你有足够的智慧回答出各种奇妙的问题,无需任何费用就可以品尝美味的大餐、入住舒适的酒店。而更让作者感到惊讶的是,当地的居民对外界完全的处于一种漠然的态度,每个人似乎都陷入深深的思考,不和任何人交往。作者和好友用智慧巧妙的接近了一个正在思考的当地居民,并获得他的信任,才逐渐将谜团打开。

  原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城堡内形成了一个规定,每个人从十岁开始就必须开始思考,逐级回答各种问题,每回答出一个问题就可以晋级,如半年时间内答案错误或者还没有回答出来就再思考另一个同级别的问题,直到回答正确才可晋级,而终极目标就是进入城堡的长老会。长老会的成员主要负责城堡中的问题和答案收集工作,如果在四十五岁还没有进入长老会,就不再思考任何问题,开始从事劳动。作者奇怪的问,你们用一生中最强盛的时期只思考而不做其他任何事情,那么你们如何保证生活的必需品?他告诉作者,城堡由于地理气候得天独厚,风调雨顺,所以年年丰收,城堡中的妇女和老人劳动就可以满足整座城堡的生活供应。作者觉得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太奇特了,忍不住问他,你们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只做着一件事情——思考,你们觉得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对方一时陷入茫然中,无言以对。但紧接着,他反问作者,那你们又把生命献给了什么呢?作者也一片茫然,无法回答。

  我也不知道我们把生命献给了谁。

  而我脑海里突然想到了年轻人最喜欢玩的电子游戏和网络游戏。但在人们的眼中,痴迷于游戏的人往往与不务正业、玩物丧志、低级趣味等名词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换个角度只看游戏者本身,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体验着一次次的冲关从而达到终极目标,其性质与城堡中人用思考问题晋级一样,玩游戏其实是最考验人的大脑、眼睛、四肢敏捷的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如果社会给他们一个表演或竞技的舞台,我们还认为他们是不务正业、低级趣味吗?就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总是给跳迪斯科和交谊舞的人贴上小流氓和作风不正的标签,而当迪斯科与交谊舞登上了表演和竞技的大雅之堂之后,它们却成了代表热情奔放、优美高雅的体育舞蹈了。所以,人们判断人生的意义更多是以社会的认可作为标准来衡量的,我们的社会以学历来判断一个人的知识量,用职务来评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用货币来衡量一个人的贫富……

  然而,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呢?

  有时,看着地上那些忙忙碌碌的来回爬行的蚂蚁,我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眼前那些来来往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在这个地球上,每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奔波劳作,是为了什么?其实这样的忙碌其最原始的动力来自于填饱肚子,其次才是追求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和物质享受。然而,人们习惯于用后者来衡量人生的意义,那么,在中国大片土地上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农民,他们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仔细思考,其实我们这种判断是错误的,我们不仅要从宏观上分析问题,更应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本质。是的,农民做的只是为了不饿肚子,但同时也让这个社会的所有人不饿肚子,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回到城堡的故事中去,假设城堡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人们衣食无忧,那么,他们还能以这样的方式生活着吗?

  时常会有朋友问我有什么兴趣爱好,起初我都会得意的告诉对方,我会跳舞唱歌、会写写画画、会打羽毛球乒乓球等等。对方肯定会有一番赞赏,夸我是个人才,而且还是个全才,我也欣然接受着。渐渐我发现一个问题,我真的会吗?如果我会,我有没有得到过任何的奖项?谁认可过?自己吗?是以一个什么标准来认可的?这一串的问题出来使我再不敢对人言我会这会那,而是把这个“会”字用“喜欢”来代替。在我认为,喜欢是我的个人行为,但至于会不会不由我来决定。此时我就会很纠结,经常在肯定与否认之间游荡,反省自己是不是兴趣面太广了,如果我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中一个项目上,也许就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可是要让我放弃任何一项我都不舍,虽然只是一些兴趣爱好。那么,我的人生有意义吗?

  认识一个搞艺术的朋友,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就是在博览众书、挥笔泼墨,在这个艰苦的艺术路程中,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代大师。然而成为大师大多数时候就像一个梦,时而很近很清晰的就在面前、触手可及,时而又若隐若现甚至遥不可及。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他放弃了太多其他的东西,就像一个人为了执着的寻找一棵大树而放弃了整片的森林一样,而大树到底在哪里?他总是在狂妄自大和颓废自卑之间挣扎!值得吗?望着那一叠叠也许是珍宝也许是垃圾的作品,自问:我的人生最终有没有意义?

  其实,人生有没有意义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它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深沉的问题。而大多数人还是以一个明确的目标来确定人生的意义,达到了就有意义,没有达到就失去意义。这又让我想起一句很有名的广告词“人生就像一段旅程,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这几句诠释了人生的意义——目的地也许并不重要,我们更需要享受过程。也许在旅途中我发现了一处美景流连忘返,也许我改变路线而去了另一个地方,难道因为没有到达预先设定的目的地,就认定这次旅程没有意义了吗?

  因此,我认为,只要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可以让自己心灵得到满足,就是有意义的事情,在一生中如果一直都这样做着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有意义。

  就像此时的我,在夜深人静中捧着一杯咖啡,思考着这些可笑的问题,写着这些莫名其妙的文字,难道没有意义吗?

  比较有深意的散文2:寂寞梧桐

  拂尘

  雨落梧桐,一叶叶,一声声,都是清寒与寂寞。

  自古文人墨客对梧桐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结,梧桐树高叶大,总以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淡看世间春风秋月,却也从不吝惜投下一片阴凉,以供行人驻足休憩。然而,梧桐到底是寂寞的。千百年来,多数文人都是寂寞的,太白早有“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慨叹,而自打与文人们结缘,梧桐便感染上了文人们寂寞的气质,千年万载,再也难以磨灭。

  和文人们一样,梧桐是孤高的,这孤高不免有些孤芳自赏的意味。王安石作《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因而,孤高与虚心当是梧桐在王安石心目中的印记了。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的王安石,在变法遭受重重严重打击的境况中,作《孤桐》以明志,勉励自己当如孤桐一般,既拔地几百寻,高干凌霄,又虚怀若谷,脚踏实地,矢志不渝,初衷不改,以表变法之决心。在内心遭受莫大的创痛之时,王安石在梧桐身上找到了慰藉。于王安石而言,孤高是必然的,以他刚直的性情,在人群中本来就不合于俗,他厌弃流俗,流俗也厌弃他,更何况还加之变法要剥夺那么多人的既得利益呢?在庞大的敌对群体中,王安石显然显得太过于渺小单薄,他却愤填膺地挥笔写下《孤桐》,这些诗句,在他,也许更应该是喷发出来的,不吐不快,一泻千里。文人大多都是倔强的,尤其是孤高的文人,倘若王安石在政客的身份上褪去文人的气质,是否还会留下这样的发自肺腑激壮的言辞呢?

  向来离愁别绪“渐行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是一个永恒道不尽的话题,尤其是在通讯极不发达的中国古代社会,文人们客落他乡,鸿音难觅,最免不了的当属难舍之情和相思之意,这两种情愫总会将人弃置在孤单之中,无计可消除,尤其是在生有梧桐的院落中,万一再碰上雨天,这番情意便更增几分了。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以及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雨打梧桐和雨打芭蕉一样,于异乡人而言,素来都是如同一滴一滴敲打在心上的孤单,浓烈而且挥之不去。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还有他的《采桑子》:“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夜来幽梦,抑或夜半梦回,辗转往复,难以合眼,别情无以言说,此中滋味,谁人可解?也只有独自咀嚼与消磨。文人们将自己的别情与梧桐联系在一起,孤清的梧桐,再添上这层的离别之愁,正与异乡人的心境相得益彰,恰有几分同病相怜与惺惺相惜之感了,此番情境也掩映得淋漓尽致了。

  文人比谁都需要精神寄托,对于敏感而多情的文人,与他们性情相仿的梧桐,或许算上是他们的知交了吧。梧桐,是文人的倾听者,它豁达地容纳了文人们的倾吐,悲叹与愁思都一并接纳。因此,文人对它总有一份难离的亲近感,此中有眷恋,有钟爱,也有以它为喻的顾影自怜。一份孤独与另一份孤独的叠加交融,或许是释然,或许是更孤独。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洒清秋。”当是最好的诠释和展现,此时的李煜,自由于他而言已是那样遥远而渺茫,孤独才是被加倍放大而又形影相随的,再加上文人的敏感,今昔的巨大反差,国破家亡的憾恨,这样孤独而无助的境况,也许,只有梧桐才能理解和收容,给他一个灵魂的依傍。

  文人,从来不缺乏想象,多愁善感是他们的特质,因而,自古文人伤春悲秋乃是常有的事,而孤清又是梧桐的特质,二者交相融合,便有了张辑的《秋思》:“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这样凄美而生动的意境,要有一颗怎样敏感而富于想象的心灵才描摹得出这样细腻的情境啊!而一向旷达的子瞻也留下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样凄婉千古佳句。多数文人都有孤独与感伤的气质,即便子瞻也不例外。而梧桐却正巧与这样的气质相吻合,因此,梧桐才为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们所钟爱与怜惜。

  梧桐,遇到了文人才染上了寂寞,而文人遇上了梧桐也才倍加寂寞。然而,他们却自古以来就难分难舍水乳交融,也是彼此最知心的伴侣。

  寂寞梧桐,寂寞的,何止梧桐!

  比较有深意的散文3:无足鸟

  “世界上有一种没有脚的鸟,它的一生只能够一直飞翔,飞累了就睡在风中,这种鸟一辈子才会落地一次,那就是死亡来临的时刻。”

  无足之鸟,一世奔波往复,永不停息。无处驻足,亦或是无可留恋,烧尽炽热的生命,换来化为灰烬前唯一的,也是永恒的歇息。

  “每个人的心里,有多么长的一个清单,这些清单里写着多少美好的事,可是,它们总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是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总是被叫做生活本身。”

  生活,比起随心所欲的逍遥畅快,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妥协。以自己美好却又如同海市蜃楼的梦想,妥协残酷得让人刻骨铭心的事实。在多少个静谧得让人窒息,辗转反侧的深夜,想要呐喊,想要怒吼,却只能在心中痛苦的悲鸣,哭号。现实的枷锁紧紧的束缚住了我们的双翼,想要毫无留恋的尽情飞翔,却在开始前便早已被扼杀。

  倾诉,以宣泄内心的苦闷。孤独,让苦闷化为了痛苦。深入骨髓的痛,痛的让人想要哭泣,却发现能依靠的只有从心灵的铁窗透入的渗人寒气。等待,期待,期盼,祈求,直到恸哭的内心早已沙哑,坚强的伪装充斥着伤痕、渐渐崩溃,仍是孤身一人、在孤寂的黑夜中,孤单的身影许下了最后的祈愿。

  散乱的羽毛染满了淋漓的鲜血,带着斑斑血迹的枷锁没有丝毫的松动。伤口,缓缓愈合,又伴随着阵痛被再次撕裂。暗红色的血液停止了流淌,渐渐干涸。凝结的血块无法填补内心的空洞,吞噬着所剩不多的理智。陷入疯狂,嘶吼,直到连喉咙喷出血液,再也无法发出声音。起点,亦或是终点。

  时间飞逝,光阴荏苒,我们在成长。成长,变得成熟,或者叫做变得老练。我们学会了如何将那个不切实际,胡思乱想的自己囚禁在内心被遗忘的角落。我们学会了如何微笑着面对这个世界,期待它回以同样的表情。微笑面对,面对、哪怕是嫉妒与憎恨。世界没有辜负我们的期待,回以了最虚伪而冰冷的微笑。而当初最后的祈愿,早已随着时间的波涛沉入了不见天日的海底。

  以付出双翼的带价,挣脱了深深嵌入躯体与心灵的枷锁。然而,放弃了飞翔,并不意味着能够奔跑。前行,哪怕只能卑微地蠕动,斑斑血迹铺成的即是前行的道路,是现在,过去,也是曾经的未来。早已不再炽热的生命无法燃烧,只能渐渐的磨损,腐烂,化为如同污泥般的存在。

  微笑着与世界对峙,却无奈输给了时间。沧桑的刻痕爬满了脸庞,被时间腐蚀的躯体也开始了凋零。倚在温暖的阳光下,翻看着心灵沙滩上的日记。偶尔,只是偶尔,在那个潮湿以至于发霉的礁石下的小角落,依然藏着还带着丝丝余温的祈愿。为何在此?经历时间的浪潮的磋磨,棱角早已不在,却刺痛了早已麻木的双手,刺痛了已经如同丧尸般,毫无知觉的内心。

  直到最后一丝生命腐烂殆尽,依然奋力蠕动着前行,如此丑陋而卑微,却又如此美丽。这是最后的骄傲,最后的信仰,最后的,燃烧的腐朽。化为一缕烟尘,终于飞上了只曾仰望过的天空。

2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