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离骚 >

离骚教案

时间: 如英2 离骚

  《离骚》作为赋体文学作品,继承了荀子《赋篇》的 隐 的传统,以 历数 为隐,寄寓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以及改革、更新政治的主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离骚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离骚教案一

  一、导入:

  200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忠诚而被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江畔,抱石沉江。

  二、文学常识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清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也叫“端阳”“重午”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粽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三、解题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充分表现出 “美政”理想。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 2464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四、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

  苗裔(yì) 孟陬(zōu) 庚寅(gēngyín)

  揆(kuí) 肇(zhào) 扈(hù)

  辟芷(pìzhǐ) 搴阰(qiān pí) 汩(yù)

  2、.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

  (1)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之/多艰。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

  3.文言知识

  通假字

  锡:通“赐”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引导

  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取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宾短语后置

  纫秋兰以为佩 省略句

  3.自译诗歌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啊,我伟大的先父叫伯庸。在寅年寅月寅日,我得天地禀赋的正气,降临人世。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尊敬的先父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一开始就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字叫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披着幽香的江离和芳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饰。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像赶不上啊,唯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时光快速运转,未尝稍停,春天与秋天依次更替,永无止境。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你不改变这种不善的法度?

  驾着骏马,任用贤才,飞快地向前猛奔!来!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五、文本研习: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与楚王同根)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

  主要表达作者自身的高贵,对楚国兴亡的高度责任感,义不容辞。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而没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祖国。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怕国君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美人——喻君王;自喻

  忠君爱国

  3.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4.你从诗中读出诗人什么形象?

  纯洁高贵、一身正气;身怀理想,勤勉修行;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六、诗歌艺术品味

  1.用比兴的手法,比喻形象,想象瑰丽,富有浪漫色彩,形成了绚丽的文采。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2.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

  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语气词的运用巧妙灵活,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

  小结:让我们铭记先人留给我们的教诲——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鞭策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前行。

  七、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世纪金榜

  离骚教案二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导读全诗,了解基本内容

  (一)教师先结合课文提示介绍一下《离骚》节选文字的基本内容。从提示文字中看,前七节,即从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叙述,而后六节则重于抒情。

  (二)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可按“教材提示”分层情况,将全诗分为两步自读)。

  可设计如下思考题,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诗意:

  1.第一层那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层那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五、结合上述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简单串讲、归纳、小结。

  教师归纳、小结诗句参考:

  ①受屈遭贬的原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以及整个第六节内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难”;(注:此乃第一层中的文字)“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来。

  板书设计:

  《诗经》(春秋)——《 离骚》(战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离骚:遭遇忧患

  《诗经》现实主义——《 离骚》浪漫主义

  课文内容:

  ①受屈遭贬的原因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③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

  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1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