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现代作家 > 贾平凹 >

老生读后感贾平凹

时间: 淑贤2 贾平凹

  贾平凹的《老生》保持了其一贯坚持的民间写作立场。小说以民间社会为基本立足点,以有别于庙堂叙事的姿态展开对百年中国历史的重构,在民间道义和现代革命的冲突中触摸历史真实。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老生读后感贾平凹,希望大家喜欢。

  老生读后感贾平凹篇1

  我喜欢贾平凹的书,觉得不做作,接地气,故事性强,以平淡的语言讲述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和故事,不觉得有太多的说教和寓意,只是好看。这本《老生》拉拉杂杂看了有月余,昨晚终于看完了:本书是以一个老唱师的百年经历为线索写的,差不多属于陕南地区的一部简史,或者叫做戏说的历史,书中分成四个故事?讲的大概是抗日,土改,__和改革开放的几个阶段。人物刻画一如既往的鲜活生动,无论呆傻疯痴高矮胖瘦,似乎就在你眼前晃动;对于书中的故事讲得就不敢多恭维了,比起贾平凹以前讲的故事,本书的故事就显得凌乱苍白,看上去不解渴不过瘾,似乎有很多地方欲言又止,半遮半掩。因为这是贾平凹讲故事,不是别人讲,要别人讲成这样也就算可以了。贾平凹对《山海经》读的不错,但拿到这里来穿插在故事里让人觉得有点牵强,不明就里,要说不读这一段山海经吧,怕耽误了情节的连贯,要读下这些生涩的句子实在吃力,贾平凹也意识到这一点了,在书中假设了一个老师(贾先生自己),耐心的给学生(读者,或者说我本人)做着解释,等费劲读完之后才发现,整个风马牛不相及。也有人说《山海经》相当于药引子,起一个起承转合的作用,可我觉得中药的配伍君臣佐使也是各司其职的,我不觉得山海经能起到药引子的作用。等我看到“周老虎”一段故事情节的时候真的为贾平凹捏一把汗,这假老虎的情节都臭了街了,也敢拿来用在书中?真的是大家风范。一直等我最后读完了贾先生自己写的后记我才明白:

  “。。。在灰腾腾的烟雾里,记忆我所知道的百多十年,时代风云激荡,社会几经转型。战争,动乱,灾荒,革命,运动,改革,在为了活的温饱,活得安生,活出人样,我的爷爷做了什么,我的父亲做了什么,故乡人都做了什么,我和我的儿孙又做了什么,哪些是荣光体面,哪些是龌龊罪过?太多的变数啊,沧海桑田,沉浮无定,有许许多多的事一闭眼就想起,有许许多多的事总不愿去想,有许许多多的事常在讲,有许许多多的事总不愿意去讲。”呵呵,原来贾平凹再讲他自己不愿意讲的故事,所以,很生涩,也很乏味。

  今天跟一个智者聊起了这些,这位智者的一些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真正爱着的,是那段回不去的岁月,是那段岁月里固执的有点让人心疼的自己,殊不知,遗忘是最好的祭奠。我代为总结翻译一下:难忘的多是不完美的过程,想起自己的青涩,无奈,软弱,卑微,暴躁或者什么什么的缺点和错误恨不得重新来过,但这是不可能的了,所以,难以忘怀,又难于启齿。呵呵,遗忘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强迫自己做来得,越是强迫遗忘,轮廓就越是清晰,细节越是突兀。有些东西埋在心里也好,你看这么大家如贾平凹老师,对一些过往的东西都叙述的不是很美妙,对一些不愿意讲的故事硬要讲出来都这么干涩,何况我辈。

  夜深了,眼睛有点模糊,先写到这里吧,有错误再改。

  老生读后感贾平凹篇2

  老生长谈的过往?在远方,那青山秀水旁,晕红的往事,还存留着四季的渴望。含笑着,合拢肩头假装逞强。若老去,泪水淹滞了一地的慌张,是否会重拾勇气,触摸旧时的模样?然后,背转身,轻轻的擦去最后一抹斜阳。梦里,是不可及的远方,风声陨落处,已然是一片浑荒。记忆的潮汐,搁浅了目光,以及怀中,那文章的香。

  《老生》喜欢将浮躁的心情演变成文字,讲述了一个人一个村庄的四个故事,不同命运,但是又相互感激、相互仇恨,跨越百余年的乡村史,为读者展开一幅现代中国发展图景,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对中国古代典籍的领悟,总能寻找到可以让心安静的东西,这或许就是自己内心竭力渴慕的一份富饶。给人以无限的感喟和沉思。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感受到一种对生活、人生、家庭、故乡、国家的无限热爱,拒绝谎言、道德中立和涂脂抹粉,真实客观地表现出生存状态,全书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变迁,主人翁也经历了人生所有的痛苦与磨难,是一部很好的乡土题材作品,其实这个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忍,正是无数像老生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

  《老生》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狂傲不羁的呐喊,也不是来自凶残猛烈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绝望与痛苦的边缘继续活着,而且骄傲坚强地活着。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绝望和希望,在我们的命运里比比皆是,正如没有绝对的苦难,也没有永久的幸福。他们,只不过是形单影只的生活里的陪伴,只不过是我们和我们自己的命运之间友情的象征。而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我们相互感激,也相互仇恨。我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我们活着的时候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沙尘,最后,默默然消失在海角天边,也许,这就是幸福与灿烂。

  《老生》最大的亮点是,让人细细地品味到其中潜藏着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敬畏,还渗透着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领悟和回归,它就在提醒着,我们经过的那些岁月是如何的风风雨雨、道路泥泞,更说的是在风风雨雨的泥泞路上,人是走着,走过来了。

  正如古罗马著名学者塞涅卡所说的,“真正的伟大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句话完全适用于老生。

  老生读后感贾平凹篇3

  贾平凹佳作颇丰,而且各有千秋。《老生》作为他的新作,以浓郁的陕南风情,独特的叙事方式,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一万个读者眼里有一万个《老生》。在笔者看来,贾平凹洋洋洒洒地讲述陕南农村一百多年的民间故事,看起来纷纷杂杂,其实无非是在阐述生与死的哲理。

  《老生》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处于“生死两界”的唱丧人。一个人能像庄子那样,在死者面前歌之舞之,他肯定是像庄子那样看透了生死。只有经历了岁月的砥砺,经历了人间的众多悲欢离合,唱丧人才能淡然于生死,不追随世风的变幻,不理会众生的毁誉,甚至不追求强加于生命之上的尊严、成功、财富、意义等各种主观评判。也许正是因为他不怕死,所以他才能得到永生;正是因为他不恋生,所以他才能长久不死。生死就是过一座桥,来自大自然的人终归要回归大自然。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难以跳出。那些写于生与死之上的重于泰山抑或轻于鸿毛、惊天动地抑或贱如蝼蚁,如此等等,在生与死的铁律面前都显得那么虚无缥缈。唐朝诗人李白面对生与死的哲理,发出了“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的感喟。捧读《老生》,生与死的哲理自然流淌,让人更加珍爱生命,也更加藐视死亡。

  《老生》对《山海经》的解读,正是在大视野里俯瞰万物的生与死。一山一川,一草一木,千奇百怪,林林总总。但是,此物之生与他物之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如草木不生之山,必然是蕴藏宝物之地。这是五行相克之理也,大抵是“金克木”吧。尽管世间的万物既不是从来就有的,又不是永远存在的,但比之“石中火”、“隙中驹”般短暂的人生,还是相当漫长的甚至是永恒的。大自然的沧海桑田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规律,是任何人难以逆转的。

  《老生》中描写的人物,生命或长或短,或贵或贱,但都有着自身的传奇。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无涯的人流,他们在人事更替中铸就了历史。生与死是人生的两大环节,这两大环节把无涯的人流紧紧地箍在一起,让人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经度上,与山川草木形成的空间纬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历史的天空。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其实,生与死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儿,单论哪个也都是勉为其难。想绕过死来阐述生的道理,孔老夫子想得倒美,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与之相反,贾平凹的《老生》既说生又说死,把生与死的哲理阐述得风生水起,叫人不得不服。

  
看过“老生读后感贾平凹”

2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