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浣溪沙 >

浣溪沙教案

时间: 如英2 浣溪沙

  晏殊是我国北宋初期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以《浣溪沙》一词最负盛名。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浣溪沙教案,希望对你有用。

  浣溪沙教案一

  一、导入新课:

  才学了曹操的一首乐府诗,接下来我们再学习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苏轼,号东坡居士,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当年“乌台诗案”被关在狱中,幸得众人相救,最终被贬黄州作团练副使。(《记承天寺夜游》也作于此时)幸而苏轼生性旷达,并不因此而绝望颓丧,便在黄州认认真真地当起了“老农”。因为这块地在城东,又是个坡地,所以苏轼就给它起名为“东坡”,自己更是以“东坡居士”自号,在当地农民的指点下,他开荒种田 。苏轼在黄州四处看田时,得了臂肿病,很是痛苦。后来他听说麻桥有个大夫叫庞安常,医术非常高明,可惜是个聋子。苏轼便前去求医。这庞安常果然医术高明,没两下子就把苏轼的病看好了,两人从此成了好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轼喜欢游赏,病好之后,常邀庞安常一起游山玩水。

  离蕲水郭门二里多路的地方,有个叫清泉寺的寺庙,里面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笔泉,苏轼和庞安常常常去那里。有一天,二人又到了寺中,洗笔泉的水非常甘美,二人饱饮了一通,出了寺院,见寺外有条小溪名叫兰溪,溪水清澈见底,溪底水草的嫩芽都清清可辨,最奇怪的是,中国的河水大多是向东流去的,而这兰溪的水恰恰相反,却是向西流的。这让苏轼非常感兴趣,因为人们常常用夕阳西下来比喻暮气,而用流水东去来比喻青春的一去不返,但眼前的景色却说明人生惯常的规律却常有例外。此时,溪水脉脉西流,山间下起了小雨,远处杜鹃鸟幽幽的鸣叫一声声地传来,苏轼似乎一下子悟到了人生的别一种意义,回去后便写下了这首充满人生感悟的小词《浣溪沙》。

  三、朗读,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词,注意字音及节奏 浣溪沙huàn 蕲水qí 短浸溪jìn 无再少shào

  2、教师范读,初步感知内容

  这首词是词人远谪黄州于元丰五年三月抱病游蕲水清泉寺所作。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由景生情,迸发一段议论。词前有一段小序,交代写作缘由。

  四、译读,理解诗句

  1、学生自主结合注释及插图译读内容

  2、小组交流,教师指导疑难,理解诗句

  到蕲水清泉寺去游玩,清泉寺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

  山脚下兰草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傍晚布谷鸟在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悲叹衰老。

  五、析读,体会情感、领悟主旨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作者尾句反用白居易《醉歌》中的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六、诵读积累,小结

  1、师生共同小结:《浣溪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学生自由诵读,当堂背诵

  浣溪沙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投影):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18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