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读红楼梦,以供大家阅读。
解读红楼梦一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有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让广大的研究者一直头痛。这句话见于第七回:小说初提“秦钟”之名时,脂砚斋评说:“设云‘秦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个姓秦名玉的女性,就是《红楼梦》真正的作者。她在书中的艺术形象,先是林黛玉(真实身份是芳官),后是妙玉。林黛玉,就是“灵代玉”,她的灵魂,代的,就是作者秦玉。
《红楼梦》的作者秦玉出身在一个教师家庭。在小说中,林黛玉是教师先生贾雨村的弟子,但真实的情况恐怕是,林黛玉(芳官)自己却出身在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说明了“林如海”的原型其实是一个“设馆授徒”的教师先生。书中的作为教师先生的贾雨村,才是作者秦玉的父亲的身份影射。当然,那个中举做官的贾雨村,就和林如海没有关系了,因为“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在作者十多岁的时候,在扬州故世了。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去研究书中的林如海留下了多少家产给女儿林黛玉,林黛玉的家产又到哪里去了之类的问题了。因为教师先生是个穷儒,妻子死后,女儿才会因为无人教养所以被送去学戏。当然,林如海的原型和苏州织造李煦家是不是亲戚,恐怕就难以考证了。秦玉进李煦家学唱戏,是被买进去了,还是委托教养,大概也难以说得清。
林如海是个苏州人,在扬州的巡盐御史家设馆授徒。从苏州去扬州,可能是奉了苏州织造李煦的介绍。作者幼年的时候,母亲就故世了,书中写林黛玉五岁丧母。六岁的时候,她进入苏州织造李煦家学唱戏。在李家,她认识了当时已经四十岁左右的脂砚斋李晖(书中的史湘云)。林如海官任“兰台寺大夫”,相当于国立图书馆馆长。这个职位,符合教师先生的原型。林如海曾为“探花”,是因为女儿是个“葬花仙子”。
为了唱戏的需要,作者秦玉被指姓为名,芹秦同音,很可能是被取了艺名为“芹官”。“芹官”的这个名字,就成为书中林黛玉的前身“绛珠仙草”的来历。她不但是畸笏叟所说的“一芹一脂”中的“芹”,也同时是畸笏叟笔下的“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那个“芹”。退一步说,即使并不能证明秦玉曾经有过一个叫“芹官”的艺名,但芹秦同音,在汉语中,用同音字的“芹”来指代“秦”,也是符合习惯和逻辑的。
而曹雪芹,不过是“学芹”而已,名字叫“学芹”,做的事也是“学芹”——把秦玉写成的《红楼梦》再整理修改一遍。
这时候的脂砚斋正处在人生事业的顶峰。丈夫曹寅和亲哥哥李煦都是深受康熙皇帝宠信的织造大人。作者在李家当然会听说学多关于大小姐的传说。大小姐“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的爽朗性格,一定深受少女秦玉的敬爱。
秦玉十一岁那年,被选入太子府唱戏,因聪明知书、漂亮伶俐而深得当时已经三十多岁的太子胤礽的喜爱。秦玉十四岁那年,因胤礽第一次被废太子,戏班子解散,秦玉于是在胤礽身边做了一个丫头。作者的这段经历,就是书中芳官的故事。作者十八岁时,胤礽第二次被废太子,秦玉拒绝了把她“拉出去配一个小子”的命运,“又哭又闹”,可以认为,作者最后出家在北京郊外的智通寺。出家后的作者之形象,就是书中的“妙玉”。雍正六年之后,江宁织造府也被抄家,脂砚斋李晖来到了北京。作者秦玉和脂砚斋李晖就在北京相遇了。相同的命运挫折,让二人成为了忘年之交。因此关系,脂砚斋在小说中的二个分身人物史湘云和李纨在小说中的辈分就被降低了一辈。作者和脂砚斋在小说中之所以有几个不同的身份,是因为她们相识相交了几十年,作者看到了脂砚斋和自己的晚年。
《红楼梦》的故事为什么从林黛玉进贾府开始?因为这是作者人生的重大经历的开始。《红楼梦》的故事为什么结束于贾府被抄家后不久?因为之后作者就离开了她所熟悉的环境和书中的那些人物。在胤礽第二次被废太子(书中的抄检大观园)之后,作者就和他们失去了联络,所以他们的命运也基本就到此结束。小说中那些人的命运结局,只不过是顺着前面的情节顺势而下的结果。至于她和脂砚斋二个人在那以后的故事,被天才的作者用超越时空的手法,把二人晚年的形象摄入了书中。小说一开始写“石头”被带到了“温柔富贵乡、花柳繁华地”走一遭,这一遭,正好从作者“石头”十一岁进太子府开始(当然,也可以认为从六岁就开始了),至作者十八岁出家时结束。所以,小说中“石头”的视角,正和“林黛玉”(秦玉)的视角相一致。如果作者是曹雪芹的话,肯定应该用的是和曹雪芹的人生经历相符合的“曹雪芹视角”,而不是现在的“林黛玉视角。”
红学家蔡义江认为,《红楼梦》是以“石头”的视角,忠实记录了“石头”所看到的一一切。这个石头,不是贾宝玉其人,而是贾宝玉“衔玉而生”所带来的那一块石头。这个见解,完全符合《红楼梦》的情节走向。石头的视角,就是林黛玉的视角。因为石头就是林黛玉,前面说过,“有石名黛”,所以小说的基本结构,就是从林黛玉十一岁进贾府开始,写到林黛玉十八岁死去时收尾。
幼年识字,童年学戏,给作者打下了相当深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少女时代在太子府生活的日子,大大开阔了作者的眼界。出家之后,作者不能再唱戏了,她反而因此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无论是思想还是文学功底,都达到了一个非凡的高峰。当然,她那无与伦比地绝世才情,更成为她创作《红楼梦》的基础。
《红楼梦》之所以有一些跨越时空的人物形象,就是因为作者曾经是一个戏曲演员。戏曲舞台上的跨越时空,让作者学会了把几个不同时空的人物安排在同一个空间。林黛玉和妙玉,史湘云和李纨,就这样同时出现在了同一个舞台上。
解读红楼梦二
胡荣荣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很早就有个奇怪的想法,为什么《红楼梦》这个书名不是作者“石头”或者曹雪芹题写的,而是一个谁也不知道“其人是谁”的名叫“吴玉峰”的人题写的?曹雪芹自己也给小说取过一个叫《金陵十二钗》的别名,可是最后,为什么仍然用了“他人”题写的《红楼梦》这个书名?
许多《红楼梦》的出版商,不知道吴玉峰其人的来历,就简单地把“吴玉峰”这个名字从小说中删去。这当然有点不负责。因为,取掉了“吴玉峰”这个名字,我们就不知道《红楼梦》这个名字的来历了。《红楼梦》的书名,可不是曹雪芹取的,是作者秦玉自己取的书名。凡是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研究者,要么对“吴玉峰”的名字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笼统地说一句,“吴玉峰”是曹雪芹的化名。“吴玉峰”虽然可以是曹雪芹的化名,但一定要说得出这个化名来历的逻辑性。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研究者,能够把“石头”、“空空道人”、“吴玉峰”、“东鲁孔梅溪”这些个名字的逻辑性讲得清楚吗?
如果我们按照小说的情节来对照,那么,给《红楼梦》取名的人应该是“警幻仙子”,因为警幻仙子曾经谱写了《红楼梦》的组合舞曲。因此,我们可以说,“吴玉峰”其实是作者秦玉的另外一个名字。
清朝时候,人们习惯用某人的出身地来指代某人。比如,项城就是指袁世凯,因为他是河南项城人。合肥,有二人,前一个合肥是指李鸿章,后一个合肥是指段祺瑞,因为他们都是安徽合肥人。所以,“吴玉峰”之所以姓“吴”,是因为她是姑苏人氏。姑苏,就是现在的苏州,古称为吴。用吴来指称苏州,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因为作者秦玉是个苏州人,所以指吴为姓。玉峰,是作者秦玉的号,她的这一个号,和小说前面的“无才补天”的石头来源于“青埂峰”这个说法是相一致的。因为,秦和“青”的音是相似的。“青埂峰”者,其根在“秦”,而玉峰者,其峰在“玉”。说白了,书中的这些名字,都是从作者秦玉的名字中化出来的。换句话说,给小说题名为《红楼梦》的人,也正是作者秦玉本人。所以,尽管《红楼梦》有过《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书名,最终仍然还是取名为《红楼梦》。不,更确切地说,曹雪芹记载《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四个书名,只是为了给我们说明《红楼梦》的创作和流传过程的。
为了便于我们的理解,曹雪芹把排在吴玉峰后面的人的名字写成了东鲁孔梅溪。东鲁是个地理概念,暗示我们,应该用“地名结合人名”的方式来解读“吴玉峰”的名字。
脂砚斋在带内评第五回里的“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句时批语说:“点题。盖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可见给小说起名为《红楼梦》的人物,其实正是作者本人。所以,吴玉峰者,不过是作者的另一个化名而已。
作者早年写《红楼梦》的时候,也许曾经题写的书名的是《石头记》,但到了后来,思想进一步地成熟了,终于给自己的小说定名为《红楼梦》。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修改者,既然他立志要“学芹”,当然没有理由把《红楼梦》改名为其它的书名。曹雪芹给《红楼梦》另外题名为《金陵十二钗》,只是为了告诉我们,《红楼梦》就是《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就是“十二花容”。而“十二花容”的作者,就是“家住江南本姓秦”的“惜花人”。故此,明白了“吴玉峰”的来历,就明白了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解读红楼梦三
红学家搞不懂的是,身为荣国府的长子贾赦,作者为什么会对他有一种很明显地排斥。贾赦的名字的“赦”字,是十恶不赦的“赦”。对照曹雪芹家的家族历史,似乎在曹雪芹的家族中,并没有这样一个人可以和贾赦相对应。当然,讨论艺术的虚构之类的话题,更永远也得不出什么结论。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的话,就马上可以找到“贾赦”的原型。问题不在于曹雪芹家族中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贾赦”,而在于,在作者秦玉的身边,的确有过一个这样的“贾赦”。这个人,就是苏州织造李煦。
雍正登基之后,李煦立马就被抄家并被发配到了边寒之地,最后,李煦也死在了那里。在作者看来,这个李煦也确有“该死”的地方,故名贾赦——取“十恶不赦”之意。
抄录一段清朝文人的笔记:“曹寅为两淮巡盐使,刻古书凡十五种,世称“曹楝亭本”是也。康熙四十三年,四十五年,四十七年,四十九年,间年一任。于同旗李煦互相番代。李于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四十八年,与曹互代;五十年,五十一年,五十二年,五十五年,五十六年,又连任,较曹用事为久矣。然曹至今为学士大夫所称,而李无闻焉。”
“而李无闻焉”这一句话,无疑应该是清朝的文人对李煦的否定。作者在李煦身边生活多年,在太子胤礽身边也生活过多年,晚年又和李煦的妹妹脂砚斋相交往来密切,对李煦的性格和行为,自然十分熟悉。所以,在小说中虽然对李煦(贾赦)着墨不多,但仅仅只用了一个“赦”字,就把李煦从根本上给否定了。
书中有一段贾赦要讨鸳鸯做小老婆的故事。这段文字,经常被用来批判封建社会的腐败性的。笔者不是在写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文章,所以,在这里不予批判。胡荣荣只是想提请读者注意,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话,那么,这个贾赦又应该是谁呢?他会是曹雪芹的某一个长辈吗?
前面说过,小说中的人名,其文字是“丝字边旁”的女性,她们的身份都和南方的三大织造府有关。在贾赦要讨鸳鸯做小老婆的事件中,贾赦在没有得到鸳鸯的情况下,最后买了一个叫“嫣红”的少女做妾,这个“嫣红”的“红”字,就是“丝字边旁”的。所以,我们不妨肯定地说,偌大年纪的贾赦(李煦),看上了母亲(文夫人)身边的丫头要她做小老婆的故事,大概是有故事来源的。因为“丝字边旁”的女性,可以让我们把书中的某些人物定位在三大织造府。由此,书中的邢夫人的原型,当然应该是贾赦的正妻韩夫人。
原来,我们找了很久的贾母和贾赦的原型,他们的原型都是在苏州,而不是在南京。同样,他们也不在北京。尽管《红楼梦》的主要场景是在北京。
解读红楼梦四
迄今为止的红学研究,之所以都进入了迷宫,完全是因为张冠李戴,把发生在北京和苏州的故事,强行安装到了南京的江宁织造曹家。书中的贾母的原型,本来是苏州织造李煦的母亲文夫人,却一直被红学家认为是曹雪芹的祖母李氏。其实,红学家们不可能不知道,苏州织造李煦的母亲文夫人,曾经也是康熙皇帝的保姆。曹寅的母亲孙夫人,是康熙的四个保姆之一,却不是唯一的一个。康熙幼年时,曾经有过四个保姆——书中的贾宝玉也是四个保姆,这是很重要的一条线索哦,不能不注意的——这四个保姆中,其中有一个是曹寅的母亲孙夫人,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李煦的母亲文夫人。
小说中的贾母(史太君)的形象,正是《红楼梦》的作者幼年时进苏州李家时看到的文夫人。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文夫人,闲来无事,想来会常常去听听包括《红楼梦》的作者秦玉在内的一帮小戏子唱戏。所以,小说中第五十四回的《史太君破陈腐旧词》这一段情节,正是描写作者亲耳听到过的文学理论。
至于老祖宗溺爱小孙子贾宝玉的另一面,则可以看作是皇太后对幼年时的太子的态度。因为我们知道,太子胤礽生下来的时候,母亲就死了。一个没有母亲的孙子,被奶奶疼爱,理所当然。换句话说,小说中的史太君,是以苏州织造李煦的母亲文夫人为原型,有可能加入了皇太后的些许形象。
文和史,字形相近,字义也一脉相通,因为文史同源。这就是小说中的史太君之称呼的由来。
小说中,写到十二个戏子面临被遣散的时候,贾宝玉要了芳官——这个芳官,本名秦玉,后来创作了小说《红楼梦》——而贾母则要了文官。贾母要了文官,就是作者在无意之中透露给我们的信息。贾母的文官,在十二个戏子中,是名字比较奇怪的一个。“十二戏子”中的宝官和玉官的名字,取自“宝玉”一词;芳官和龄官的名字,取自“芳龄永继”一语。而其她人的名字,都是根据植物系统取名(如葵官、豆官等——植物系统是草字头,也就是“芹”字辈),只有文官的名字,即不和别人的名字成对成双,又不是属于植物系统的,很别致的一个。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作者想到了史太君的原型文夫人,故把史太君身边的戏子取名文官。
苏州织造李煦的母亲文夫人,死于1720年十一月(康熙五十九年),享年九十三岁,是个长寿老人。作者六岁时进李家,至十一岁时离开,对文夫人的形象,应该有个比较深刻地认识。再加上作者后来在北京和文夫人的女儿脂砚斋李氏重逢,她们在一起讨论小说《红楼梦》的情节时,当然会在一起回忆老太太文夫人的当年故事。
书中的脂砚斋史湘云的人物关系,被作者设定为贾母的孙女辈,真实情况是,文夫人和脂砚斋是母女关系。前面说过,脂砚斋在小说中的身份,之所以会矮了一辈,是因为脂砚斋和作者平辈论交。
看过“解读红楼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