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归园田居 >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

时间: 如英2 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热情的歌颂自然并在自然中获得灵感和真谛,现在请欣赏小编带来的归园田居优质教案。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地方?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 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 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1、从何而归? 2、 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 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明确: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探究、讨论

  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说明]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

  七、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

  近处:宅院、林木 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 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 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 保持高洁

  2、语言质朴。

  八、小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联系作者生平及其它诗文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分析评价作者的隐居行为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设想】

  本课从字面上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主旨也不难把握,但是它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诗味也很浓,所以在上课时我试图通过对本诗内涵的多侧面、深层次挖掘,让学生能透过字面去深入理解诗歌;再进一步联系陶渊明的生平以及其它诗歌,从而理解陶渊明其人,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对本诗中的重点词句要进行解读,例如对“俗”“性”“误”“尘网”“恋”“思”“拙”等字词的深入体会,来挖掘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丰富情感,如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精神独立的向往追求等等还要把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对意象,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并能把握诗人在写景过程中所传达出来的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对田园生活中的自得其乐等思想感情

  为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作者及课文内涵,在教学中我要联系作者身世、其它诗歌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从而真正做到“知人论世”并重点讨论“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这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陶渊明不是逃避困难,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坚忍的方式来对抗黑暗,他的选择是勇敢的高尚的,是值得我们钦佩和敬仰的,也为我们以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有良好的心态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本课配乐朗诵)

  一、导入新课:

  从陶渊明的墓地导入:陶墓坐落在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坐北朝南,砖石结构墓碑为三块碑石组成,并配以石柱,形如“山”碑头中间碑上额镌“清风高节”四字,额下刻“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字样,石刻《归去来兮辞》,左刻墓志

  (讲述:这是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是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这是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二、理解内容,鉴赏意境,把握主旨: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3、理解写景的句子,品味意境,分析田园诗的内容特点之一:侧重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田园风光的美丽自然,农家生活的质朴、闲适与自由(暗合作者的一个称誉——“百世田园之主”)

  4、理解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了解作者情感,把握诗歌主旨,分析田园诗的内容特点之二: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暗合作者的另一个称誉——“千古隐逸之宗”)

  小结:当陶渊明真正“复得返自然”、抛弃了“功名利禄”之后,他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于是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在这里,没有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只有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的田园生活

  正如袁行霈所说:“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探究:

  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 (不久解归)

  400年(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 (三年后归隐)

  404年(40岁),任镇军刘裕参军 (三年后归隐)

  405年(41岁), 任建威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很快辞职)

  405年(41岁),任彭泽县令 (81天后辞归)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出身: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 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 陶逸?曾官至太守(早死)

  本性: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对《老子》《庄子》和儒家经书的研读,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3、小结:这十三年,是陶渊明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他的一腔热情化为一片冰水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一个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因为真正纯净的灵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出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所以,我们要感谢东晋社会,它没有让陶渊明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却造就了一块人格的丰碑!

  四、拓展延伸:对陶渊明的评价

  1、提出问题: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2、大家评价: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今天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施展才华,造福一方吧!

  五、课堂练习

18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