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600字
读完弟子规,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以供大家阅读。
弟子规读后感一
我认为,《弟子规》是一部十分科学的书,它把全书分成几部分,在《总叙》里提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云:“百善孝当先”所以自然将“孝”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对父母的分析透彻,可以说把孝说道了方方面面,且并不像众所认为的“封建孝道”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指明虽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现实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则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两全。”
实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绝,不会有什么好处,因为社会发展的力量来自于新一代,如果这帮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么社会就止步不前了,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觉悟,不愿接受儿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却说养儿防老,我认为这是可笑的,因为社会仍需发展我,父母的努力,归根结底用到推动社会的发展上,但是发展中的社会并不能直接回报父母,需要在子女这里回扣,才能报答前辈的贡献,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个东西推出去又拉回来,是无用功。
我们所处的时期,是需要能量推进的,做这些人并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们,他们是在真正不求回报的工作,而我们只是一个中转站,等到我们为人父母,是我们该奉献的时候了。
所以,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使命,并不是养儿防老,儿女们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无回报的,所以要孝顺这些无私的人,他们为社会做了贡献,应有一份让他们心安的报酬,可以不多,只要表达心意即可。
弟子规读后感二
前些天我在家里闲的没事做,突然想起了一本书,那是哥哥送给我的13岁生日礼物——《弟子规》,之前没认真看过,总觉得那些书看起来无聊,哪里有小说、作文看起来有意思呀!所以当初只是翻看了前面的介绍就随手放抽屉了。前些天没事翻 看一下,心里想着:虽然它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但必竟是哥哥送的礼物,看一下吧,不深入看不知道,仔细一看发现它是一本极好的书,书中教我们如何做人,真值的仔细品味品味。
这本书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功课和一门补修课。开篇就教我们孝敬,关爱亲人,并叫我们在生活中行为谨慎、要讲信用不能出尔反尔,不能做不到的的是,在生活中不勾心斗角,不伤害他人,我们应平等博爱等等。
当我读到《谨》这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炖,致污秽”时,我便想到了平时自己的所做所为,,书里说脱下的衣帽要好好放置,不能乱丢以免把衣帽弄脏,可是我呢!总是那脱那仍,最后让妈妈收拾。和书中说的一比做的差远了,看来今后要改掉这些坏习惯。
再看学习我和书中说的相差更远了,这是我非常惭愧,今后我要照着上面的要求去做,努力进取,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
就算我不能成为天上那唯一的太阳,我也要做最亮的那颗星星,我会用行动证明一切。
弟子规读后感三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我已经把它背得很熟了。感恩有你---《弟子规》,是你让我明白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
《弟子规》是一面镜子,我找出了我身上的许多缺点,我虽然成绩较好,可是骄傲自满,经常看不起哪些学习差的人,干的很多缺德事:在学校老师不让吃零食,我放在书包里偷偷吃;和同学斤斤计较;放学了该回家了还在外边玩,让父母担心;父母生病了,还嫌弃他们没给自己做饭;做了好吃的,自己抢着吃...... 《弟子规》告诉我品德比知识珍贵。知识使人有学问本领,而道德知识则教人做人做事。
《弟子规》中告诫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惭愧的是我没有在父母劳累后送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自制的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句安慰的话语。过生日时,母亲总是给我买上一个大大的蛋糕,全家为我祝福,母亲的生日呢,我为母亲做了什么?真的惭愧呀,他们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我没能体会得到他们的劳累,没能悟得到那缕缕银丝是怎么来的,没能看明白那一条条皱纹里藏着多少辛劳。感恩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弟子规》中告诫我们: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就教我们要学会忘记怨恨,记得他人给自己的恩典。 感恩授予我知识的老师。感恩哺育我的父母。感恩帮助我的人。感恩需要我帮助的人,是你们启发了我做人的道理。
感恩有你--《弟子规》,要我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做一个能知恩图报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四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此奥妙深厚的大千世界发展至今,文化也传承至今。而今,我慕名拜读了这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弟子规》后,受益颇深。
有人说:“若是要成为这天下第一强国,创造一个理想的先进国度,那就得回到一千多年前,学习中国孔老夫子的文化。”我想这句话是毋庸置疑的。中华上下五千年,那积蓄已久的力量。岂是这些后起的“小辈”可比拟的?这薄薄的《弟子规》并没有多少重量,但这2千个字,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引导我们向善趋恶,这,便是中华文化的魅力。
自古以来,便是万善孝为先。老师长辈教导我们:父母将我们生之育之,十几年如一日,不容易。我们要孝敬父母,切不可忤逆父母。我们听着念着,也做着。可是,你是否有做好?是否也时时认为父母养育我们天经地义?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一切是用来还前世的债?
不是的,这世间又有谁是欠谁的呢?父母照顾养育我们,只是因为那血浓于水的情,并不是债啊。而我们孝敬父母,才是天经地义的。人生在世,不过区区几十年,父母与我们最亲,给予我们的恩情也最深重,那,是怎样都还不清的一份情!“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把孝当作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用爱培育,不让父母忧心劳心虑心担心,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
人们说:“孝乃小善。”那,何谓大善?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所以说,善良是人之天性,每个人都对大众有颗关怀爱护的心。然而我却认为,善不分大小。无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富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会给予,会感恩。付出的纯是一片仁慈友善,不为名利,毫无虚假。只是被现实的尘土所蒙蔽,以致看不到那颗原原本本真真正正的心。《弟子规》教我如何“剔糟粕”。清洗灵魂,涅磐重生,重拾那颗纯净的心,从而人人为善,这大概就是大善了吧!
我们若处处学着仁厚待人,天地间也将处处荡漾着爱的波纹。生活中的一切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你对他哭,他便会对你哭。同样,如若你温情待他,他也是会善待你的。
孝者,无须像张坚那样卧冰求鲤,无须像周文王、子路般时时牵挂。每天出门说一声:“爸妈,我走了!”回家时说声:“爸妈,我回来了。”让父母安心,这便足矣。
善者,无须像佛祖割肉喂鹰,无须像黄帝尝遍百草。只是每天对身边的人一个微笑,多做一些“举手之劳”,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谦让,这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