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弟子规 >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时间: 如英2 弟子规

  《 弟子规》在中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接下来请欣赏小编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增进学生尊老敬长意识

  当代中职学生,俗称90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大都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不知何为付出,更不会从事任何具体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弟子规》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诚信、责任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原则,现代的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不仅是文化知识水平较差,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品行上的问题及差异。诚实守信这一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在部分同学中荡然无存。但是当今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如果将如此严重的失信态度与虚伪禀性带到工作中去,就会带来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要关注学生的言行及思想认识倾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诚信教育,使德育教育深入学生的心灵,影响其人格发展,从而塑造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花言巧语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强调从内在人格上改善人,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实守信品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良好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

  在今天的校园里,很多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老师瞠目结舌,不可思议。很多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聊天,玩游戏,白天上课、甚至考试时呼呼大睡;有些学生则过分追求品牌,追求服装的时尚前卫,不顾及家长的经济承受力,一味攀比;还有不少学生则根本没有集体意识,无视他人存在在教室内大喊大叫,随便乱扔垃圾,班级活动概不参加等等。诸多现状表明,学生德育教育要从做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一要求弟子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有规律。二要求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合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弟子规》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在于它是否名牌,是不是昂贵,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学校是知识的圣堂,礼仪的殿堂,学生着装更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穿着整洁大方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三要求青少年学生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求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当前中职学生就业要过的第一关就是面试,而部分同学恰恰就输在面试这一就业的起跑线上。因此,熟读《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由良好的习惯塑成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这是《弟子规》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当代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有着极强的个性,这使他们很难融入集体生活。90后的独生子女由于家庭过分溺爱更加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缺乏容忍、谦让、与人合作的品质。容易心理冲动,自我控制力弱,常常因为一些人际关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发生争执,为了维护自尊,谁也不愿意让步,层层升级,最后造成大的冲突和悲剧。而在人际交往上,他们或过度的心理提防、或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或过于自负不愿与人交往,或自小就生活在封闭的家庭小圈子里,不会与人交往。《弟子规》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意义:

  (一)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同类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提倡彼此平等、亲爱、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人与人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与人之间的

  不同与差别,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赢得他人的是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这样他人方才心服口服。

  (二)真诚合作,和平共处。在与他人相处中,《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无私的态度,“人所能,勿轻訾”“人有短,切莫揭”,不随便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他人的好处,以德相劝,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学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学校生活是集体生活,鹤立鸡群的人往往会被孤立的,学校生活的环境,使得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你应该在别人午睡时,尽量放轻动作;自己听音乐时戴上耳塞;有同宿舍朋友、亲友来访,热情接待,“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彼此合作的契机便已来临,你就会不自觉地融入集体中去,从而倍感集体的温暖。

  (三)敢于奉献,行为文明。有的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或跳板;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如在部分学生中功利思想特别严重,“谁家父母是当官的,特有权”,“那位老师跟领导关系好对将来就业有帮助”,则极力讨好这样的同学和老师,而对那些没有门路、对他没有“帮助”的同学和老师则疏而远之,甚至非单不尊重还要侮辱谩骂。《弟子规》则告诫我们,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和他人相处不要贪图便宜,要见利思义,不该拿取的则不要拿,和他人相处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多付出,少索取。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淡化、忘记,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维系良好人际关系。

  当然,成书于清代的《弟子规》难以避免地有其历史局限性,其中有些道德要求并不切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揖深圆,拜恭敬”等,但是针对现代社会中职学生中存在的不诚实守信、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没有感恩的心等等大量不良道德现象,做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非常痛心,经过多年艰苦的教学的探索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证明将传统文化纳入中职德育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号召中职学生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是非常必要的,《弟子规》对当代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的具有重要意义。

17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