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赤壁赋 >

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时间: 如英2 赤壁赋

  苏轼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希望对你有用。

  前后赤壁赋的异同:诗兴的叙述——叙事艺术

  前赋以叙事布局全篇,其详与略、显与隐、断与连、抑与扬的处理,具有诗的结构。详略性体现在略写了自己被贬黄州时政治上的失意,行动上的不自由以及生活的困苦,但详写了黄州的山水,而后在客的对话中触景生情地倾吐了自己对前辈英雄(曹孟德)的钦慕,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显隐性则体现在 隐藏了忧郁苦闷的心情,但显现了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以及;我认为断连性主要是句式,它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从而达到叙事上的诗兴与断连;抑扬的叙事性则是体现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抑于自己的苦闷、郁郁不得志以及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

  但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与虚无,但却不仅仅是“入乎其内”地感叹人类的沧桑,东坡先生扬就扬在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的旷达。后赋在叙事艺术上分三层:第一层写与两个客人出游,描写了生活中的琐屑,酒与菜肴的必备,以及问妻子要酒这句更显平凡朴素,最后感叹第二次游赤壁的风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第二层次是重点,虽然写景只是“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但苏子独上高山,却是体现着深深的孤独感,草木枯绝,景色萧条,其鹤的出席也只是在它身上寄予了作者自己怀念故友之情。最后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 "、"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醒来望向窗外却不见道士与鹤,表现作者内心的怅然与苦闷之情。

  前后赤壁赋的异同:诗意的写景——描写艺术

  前赋以写景构成意境,其开头的宁静之景、诗歌的悠远之景、幽思的沉郁之景、说理的清旷之景,具有诗的意象。本篇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在于开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物化;“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产生;最后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后赋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身临其境。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以极其精炼的手笔写出“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清绝之景和冬日秋江岸上草木枯寒、荒疏的印象。

  前后赤壁赋的异同:诗化的情感——抒情艺术

  前赋以情感浸润景物,宁静中浸透着喜悦,悠远中浸透着相思,沉郁中浸透着失落,清旷中浸透超然,具有诗的抒情性。展现了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却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的多种复杂心境。作者感情变化是乐到悲再到乐,其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向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即言愁到解愁,悲愤到超然。

  后赋的山石高峻怪异之景,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而苏子运用鹤这一苦闷孤寂的意象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孤鹤的形象也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苏轼借助孤鹤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还有独遗于世的精神。

  前后赤壁赋的异同:诗意的哲理——说理艺术

  前赋以哲理升华境界,其人生虚幻,抱负成空之感慨,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之辩证,始终紧扣写景自然生发,因像得意,具有诗之理趣。加之苏子与客对话中的静止与运动,变化和永恒,人生与自然的种种哲理性思考。苏子与客的对话中提出“客”哀叹古今之殇,人生短暂、万物的瞬息万变、动荡不能往,突出了“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的巨大矛盾。“苏子”则试图去消解这一矛盾。他以水月为喻,说长江水奔流不息。但长江始终未曾消失;月亮时圆时缺,但它毕竟没有增减。如果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一瞬都不能保持原来的样子;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又都是无穷无尽的。这样,人也就“同于万物”,到达永恒的境界了。这种宇宙观虽不够科学,但它既表现了作者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执著,即使身处逆境却依然豁达开朗,同时,也流露出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最后作者思想中的积极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而占了上风。

  后赋展现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却在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中见到迷茫,这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的不知所踪。其人生哲理在于借鹤与梦中道士以及苏子本人三者的融合和转移,最后八字体现着深深的苦闷、对未来的惆怅,余味悠长的是梦醒之后,无道士、更无孤鹤,南柯一梦更显惆怅惘然。

1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