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边城 >

边城的感悟精选范文

时间: 如英2 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边城的感悟,以供大家阅读。

  边城的感悟一

  连日的阴雨,心情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随之侵袭而来。不想陷入一种空洞和无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让自己温热和活力起来。然后端坐在电脑前,慢慢地阅读起数日前朋友推荐的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初读,许是习惯性的读小说的方式,急切的想寻读里面的人物或情节,故对于小说开篇大段的景物描写似乎看不进去,可渐渐的,一幅曼妙的风情画卷随着文字徐徐展开,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丽的世外桃园。翠翠就是在这样一个淳朴、天然、优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自然之女。

  就是这样一个懵懂、娇憨、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美女孩,却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开始就已结束了的绵长而忧伤的爱。也许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难道这就是宿命么?“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故事的结尾以这样的反问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掩卷,脑海中似乎浮现翠翠灯下托腮喃喃自语的神情:“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她的纠结让人生生的心疼起来:这漫长的日子她是否能够靠着那个初见时的甜美回忆安然度过呢?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使人惊艳的文字了,这惊艳不是华丽。而是不染尘世的纯美爱情遭压抑带给人的一种柔软、一种怜惜,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命运不解的扣问。不由感慨有时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还极致的细腻,沈从文先生如何知晓那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那么隐微的心理,难道真如他所说:“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女子?”

  有时间,有合适的心情,再读《边城》。

  边城的感悟二

  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子,我特别向往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最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师笔下那个小小的边城水乡让我迷恋不已。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大师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我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遗憾。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边城的感悟三

  很久前看过小说《边城》,大家沈从文的文笔真美,给我的印象很深。那秀丽多姿的山水、淳朴良善的风俗、闭塞却宁静的生活总在头脑里回放着。能到边城去感受这故事发生地,更是多年的夙愿。

  前几天,专程驱车前往这边城。这个叫“茶峒”的小山城,位于重庆的秀山县、湖南的花垣县以及贵州的铜仁县交界处,叫它“边城”,真的“边”得名副其实!至今有“一脚踏三省”的石碑和“三不管岛”的岛屿在提示着远来的客人,你真是到了“边城”,到了三省的边界了。

  不过,真正有“城”的意味的,还是在湖南花垣县那边。一条叫“碧溪”的河把重庆和湖南隔开,可一座两端立有两省之省名牌坊的公路桥却把两省相连。尽管桥上可以通车走人,但这里的人仍然习惯坐渡船。那个叫“拉拉渡”的渡船还在不停地来回忙碌,这就是沈从文《边城》里的老船夫和翠翠摆渡的那条船吧。景状依然犹如沈从文描述的那样: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废缆,废缆上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不过看不到老船夫、翠翠以及那只能衔着系船的绳子,从船头跳到岸边系好绳的大黄狗了!过往的都是些阳光灿烂、春风得意的本地人或游客,渡船费也不再如以前的谦让,而是必须缴纳的。

  溪边那座白色小塔倒是在的,立在重庆秀山的地界上。不过塔上却留有__时代的痕迹,红军时的毛泽东像以及毛泽东《长征诗》的手迹赫然塔上,很远就能看到。老船夫和翠翠以及大黄狗,虽然在这塔下小屋里住过,可是因为是小角色,虽经大家沈从文之手,也没有在此留下痕迹。唯有河水长流、青山倒影,在倾诉着这个善良、耿直、勤劳、朴实的老船夫一生的辛酸故事,在回荡着翠翠这颗清纯、柔弱、和充满向往的心儿。碧波荡漾的深处,还能看见那只替主人往来奔跑、极为懂事温顺的大黄狗的影子,还能听到客人们过船和老船夫为船费相互推让的声音,还能回放出老船夫不肯多占客人便宜,追上去送还多余的费用或赠送足以让客人吸到小城的一把叶子烟的情景。

  “拉拉渡”下游是一个回水湾。小城一端就沿这个回水湾而建,另一端向湖南地界伸展开去。在重庆这端隔河望去能见到参差错落的一片房屋,似乎无尽头似的。沿水修建成青石坎的码头,现在早已失去了运输功能,只有几只游船泊在那里,等待着多情有意的游客的光临。虽说是回水湾,河水在这里却深沉起来,并不生波起澜,绿豆的青颜色水看了更是醉人。河水的清澈还如沈从文描写的那样:“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水微微荡漾在码头青石坎上,能够使人感受到温柔的动力。码头沿着水岸有株株杨柳。柳在岸上依依,影在水里依依,和码头沿岸的浣衣女、淘菜妹们的人形、水影相映衬、相交融,真如到了江南水乡一样。

  临着水码头修建的屋舍都是土家特色的吊脚楼。几根木桩斜插在石壁上,楼就在这木桩上支起,木板壁造出的屋舍就悬起来了。而且家家都建“风火墙”,一片的房屋中就以这“风火墙”间隔出户与户的界限来,很有古味,有“徽派”特色。进得这楼里去,有旅馆、有农家,主人都一例地热情招呼。尽管人进人出,但这些小楼总显得都静悄悄的,似乎噪音真的被这历史的沧桑吸收了去。倘若时光再倒回几十年,这吊脚楼可是热闹呢。据《边城》里描述,这里“也有商人落脚的客店,坐镇不动的理发馆。此外饭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了这条河街”。同时也是妓女们服务的场所,水手们“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心中可意的人奔去。都说“婊子无情”,可这边地的风俗淳朴,妓女们却很有情意。沈从文描写了她们十分缠绵专情的情形,“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但恩情所结,却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别离时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你看这段文字——“尤其是妇人,情感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梦里必见那个男子在桅子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鸦片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说是边城的“秦淮河”吧,可这比秦淮河美多了,要有情义多了!吊脚楼的热闹繁华已经远去,可这古老的板壁、木桩,还在撑起着历史的奢侈,不愿让它就此泯灭而去。

  边城的老街,街道皆不宽,两旁旧楼多为三层板壁木楼,楼搂相连,古香古色。放眼风火墙林立,不单起防火作用,还是户与户之间区别的标志。看来就像一只只竖起的耳朵,既在倾听着天意,又在倾听着历史走远的脚步声。居民们依旧悠闲地唠着家常,饭馆、杂货店的生意还在做。但店里顾客却稀少,生意人似也毫不以为意。他们不紧不慢的整理着其实早已经摆放整齐了的东西,偶尔还出来街上溜达会儿。现代生活的节奏似乎因为历史的厚重阻隔,来不及叩响这里。我想,闭塞未必不是好事,如今的人们这样的觅古探幽,不是就被现代生活的开放和繁华所累,想来体验这份悠闲吗?逛在这小城里,船总顺顺、大老天保、二老傩送这些豪爽正直、有情有义、敢作敢为的影子便进入眼帘,不由得对这里的人们多了好多喜欢和亲近。走上去聊聊,问问情况,拉拉家常,说说感受,沟通着、理解着、认可着……,防范的意识风飘云散。听着他们朴实的话语和沐浴坦然的思想,能让这些外来的游人惭愧得脸红。

  边城,能进作家的文字,自有它的思想和魅力。能让我们俗人着迷的,大约也不只是它的山水吧。

20391